| |||
中國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昨天上午九點因心臟病突發病逝北京,享壽九十八歲。
季羨林生於一九一一年,和中華民國同年誕生。高中畢業參加高考,雖然第一志願是清大數學系,但數學只考了四分,後來攻讀西洋文學系。清大畢業後,一九三五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獲哲學博士學位,因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德國住了十年。 留德遇紅粉知己 季羨林曾說,他生命中有三位重要的女性:第一位是他母親,他六歲離開母親身邊,母親過世時也不能隨侍在側,「是心中永遠的痛」。第二位是一九二九年結婚的彭德華。彭德華只有小學學歷,兩人因媒妁之言結婚,婚後相敬如賓,育有一子一女。 第三位是德國女子伊姆加德,是季羨林到德國留學時邂逅,兩人心靈契合,但因季羨林已婚,後來他回大陸,女方終身未嫁。 一九九九年,季羨林以八十八歲高齡,應聖嚴法師之邀赴台訪問,他特別去拜謁胡適陵墓。季、胡兩人一九四八年北平淪陷前夕道別,當時胡適是北大校長。五十年後再見,胡適已成一坏黃土。 季羡林在大陸受到學界尊崇,被冠以「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等三項桂冠,他在「病榻雜記」書中,力辭這三頂頭銜,他說:「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快人快語留名句 季羨林的快人快語,留下許多名句。 例如,他談及老年人有十大禁忌,包括:話說太多、倚老賣老、好提當年勇等。此外,學者們常說「真理愈辯愈明」,但他覺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辯愈糊塗」。 季羨林晚年因為身體欠佳,長住醫院療養,中共總理溫家寶曾五次探望。就在去年,發生各界矚目的字畫被盜賣事件。 字畫盜賣羅生門 季羨林晚年將個人珍藏字畫文物捐給北大,被爆料有人偷這些字畫流入拍賣市場,季羨林親口證實確有其事,但北大否認發生季老藏品外流的情況。 當時,季羨林獨子、七十三歲的季承突然現身,指控北大十三年來阻撓他們父子相見,有如「軟禁」季羨林;北大則透過媒體放話,指季承想爭奪財產,主導「字畫門」鬧劇,全案如羅生門。 一代國學大師,夾在學校和親子之間,爭議焦點是他的財產、收藏,季羨林情何以堪?昨天季老故去,一切恩怨也就隨風而逝。
|
| |||||
季羨林:典型現代知識分子的一生
2009-07-12 新京報 對于死亡,季羨林早有思考。三年前,他在《九十五歲初度》中略帶戲謔地寫道,自己的高齡本就是“無意中得來的東西”;面對死亡,他會“一不飲恨,二不吞聲”。“只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昨天清晨,他踐行了他說過的話。 這位接近百歲的老人,畢生致力于研究最冷門的梵語等語言,其中兩門語言早已是消亡的“絕學”。然而,卻憑此贏得無數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晚年,他請辭這些稱號。要還自己一個自由自在身。 少小讀書 寄養在叔父家 1911年8月6日,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清平縣康莊鎮官莊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作為季氏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他成了給季家延續香火、光大門楣的指望。因為如此,當季羨林還不滿6歲,在濟南謀得職務、有穩定收入的叔叔與他父親反複商量,決定把季羨林送到濟南去讀書。1917年初父親帶他到了濟南。 到濟南後叔叔把他送進私塾。在這里,他念了《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四書》之類的書。一年以後,叔叔把他送入了新式小學───濟南第一師範附小。 因為五四運動,一師附小採用了白話文教材。國文教科書里面有一篇寓言,叫做《阿拉伯的駱駝》,講的是為人做事不應該得寸進尺,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叔叔偶然間看到了這篇課文後勃然大怒,說駱駝怎麼能說話,簡直是胡鬧,然後,季羨林就被轉到了用文言教學的新育小學。不久,這里也用白話文教學了,不但駱駝會說話,連烏龜蛤蟆也都會說話了,叔叔也只有置之不理。在這里,他學到了一點簡單的英語。正是這一點簡單的英語激發了季羨林學習外語的興趣,也使他考入了正誼中學。 1926年,季羨林考入了山東大學附設的高中文科班。受國文教師王崑玉的激勵季羨林開始大量閱讀古文。在兩年的四次考試中,他都保持了“甲等第一名”。 1928年,日軍占領濟南,5月,學校停辦。第二年,叔父提出讓他與長他四歲、只念過小學的彭德華結婚,季羨林無法拒絕。1933年,他們有了女兒婉如,1935年又有了兒子延宗。這樁包辦的婚姻,讓季羨林從一開始就感到了痛苦。 風華時代 海闊天空的清華四劍客 1930年,季羨林與省立濟南高中的八十多名同學一起“進京趕考”,他報考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結果兩所都考上了。最終,他選擇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這里,他旁聽了陳寅恪的“佛經翻譯文學”,選修了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聽過朱自清、俞平伯、鄭振鐸等人的課,並結識了沈從文先生和老舍先生。 在清華園,因為共同的文學愛好,季羨林與從小學就交往的朋友李長之,以及結識的吳組緗、林庚走得很近。被稱為“清華四劍客”。後來,四劍客都成了著名作家、詩人和學者,其餘三劍客先季羨林而去。 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季羨林的母親病逝。 1934年夏天,季羨林從清華畢業。他的母校省立濟南高中請他到母校任國文教師。一年之後,清華大學與德國學術交換處簽訂了互派留學生的合同。他聞訊後立即寫信報名。由于在校四學年他的德語都是優,負責此事的馮友蘭直接錄取了他。1935年9月16日,季羨林到達了柏林。他和喬冠華一起到柏林大學外國留學生德語班補習了一段時間的德語。10月31日,他被分派到哥廷根大學,一住10年。 留德十年 收獲“苦澀”的愛情 在絕對自由的哥廷根大學,季羨林選了許多課。他每天上課6小時,還自學了拉丁文。1936年,他選擇了梵文為主修課程,在瓦爾德施米特教授門下學習。原定的留學期限是兩年。但季羨林希望拿到博士學位,因此必須讀三個系,一個主系是梵文,兩個副系分別是英國語言文學和斯拉夫語言學。交換期滿以後,他就不能從德國方面領取每月120馬克的生活費,眼看生活沒有著落。幸運之神再次降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所長請他擔任漢文講師,教德國學生漢語。這樣,他解決了生計問題。之後,他又學了吐火羅文。1941年,季羨林以論文加口試四個“優”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 在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羨林與叫阿歷山大美亞的德國人家同住一條街,季羨林的好友,後來成為著名翻譯家的田德望就租住在阿歷山大美亞家。因為經常去看田德望,季羨林與阿歷山大美亞一家人都熟悉了。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季羨林用德文寫稿,在送給教授看之前,必須用打字機打印成稿。但季羨林既沒有打字機,也不會使用。而阿歷山大美亞家的大女兒伊姆加德小姐有一台打字機,也會打字,而且她很樂意幫助季羨林。由于季羨林的博士論文修改很亂,一段時間里,季羨林幾乎天天到她家去,兩人一起工作。在季羨林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所寫的幾篇長論文,也都是請伊姆加德幫助打的,兩人之間由此墮入愛河。 但是,季羨林畢竟在中國有妻子和兒女。1945年10月,他忍痛離開了德國。在季羨林1991年出版的《留德十年》中,他披露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愛情經歷。2000年,香港某電視台一位女士,為了拍攝季羨林的傳記片,專門到哥廷根找尋伊姆加德小姐。她見到的伊姆加德滿頭銀發,終身未婚,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存放在書桌上。 艱難年代 白天挨批 晚上譯詩 1946年5月,季羨林回到上海。由于陳寅恪力薦,代理校長傅斯年同意他到北大任副教授。當年秋天到北大之後僅一個星期,文學院院長湯用彤就通知他,學校決定任命他為正教授兼文學院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1949年後,南京東方語專、中央大學邊政系都合併到了北大東語系。到1952年院系調整階段,東語系一躍成為北大最大的系,且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所培養東方語言專業人才的最高教學機構。1952年7月,他與北大的陳岱孫、翦伯贊、馮友蘭、王力等共28名教授一起,被重新評為一級教授。1956年,季羨林又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根據季羨林老年的反思,他承認自己“在政治上是個蠢材”。從1951年開始批判電影《武訓傳》,1953年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1954年批判“胡適資產階級唯心主義”,1955年批判“胡風反革命集團”,1955年批判“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季羨林對這一系列的批判“一點也沒想到其中有什麼問題”。 季羨林1967年被抄家、審訊、批鬥。他一度想過服安眠藥自殺。1970年,季羨林被分配給東語系辦公室當門房。因為比較清閒,開始翻譯《羅摩衍那》。《羅摩衍那》原文為詩體,季羨林利用晚上譯成白話散文,白天再修改成詩句。長達八萬行的《羅摩衍那》經過五年最終翻譯完成,1994年該書獲得了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晚晴歲月 請辭“國學大師” 1978年3月,季羨林被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7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1979年1月,他又官複原職,任東語系主任。1980年11月,季羨林率領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到聯邦德國參觀訪問,他重返了哥廷根並去探訪伊姆加德小姐但沒有找到。在他人的幫助下,季羨林在90歲的時候終于收到了伊姆加德小姐從哥廷根寄來的賀年片和她80歲的照片。 1981年,季羨林開始寫作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該書于1998年最終完成,全書共73萬字,對糖的傳播而出現的文化交流現象進行了研究。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在同一時間段,他還出版了《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譯釋》,主持完成《大唐西域記校注》並撰寫了近10萬字的前言。此外,他還對東西方文化進行了思考,認為“21世紀東方文化將首領風騷”,他還投身“中國文化書院”建設,上世紀90年代,他主編了大型叢書《東方文化集成》、《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出版了多本散文集和回憶錄。 1998年4月,出版了《牛棚雜憶》,對歷史進行反思。從1987年開始,季羨林撰寫了多篇文章,記敘自己的恩師和知己胡適,還之以本來面目。尤其是《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一文,發表後產生了巨大影響。 從2001年底開始,他住院的時間更多。但是,他一直沒有停止寫作。中華書局編輯柴劍虹到301醫院看望他的時候,他表示自己決不封筆。他在2007年年初出版的《病榻雜記》中,請求辭去“國學大師”、“學界(術)泰斗”、“國寶”的稱號。並稱,“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本文參考季羨林《病榻雜記》、《牛棚雜憶》,張光璘《季羨林先生》、蔡德貴《季羨林傳》、《東方學人季羨林》等著作。(本版採寫/本報記者 張弘 孔璞) 【 年 譜 】 ●1911年8月6日,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清平縣康莊鎮官莊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 ●1917年初,到濟南讀私塾。 ●1929年,與彭德華結婚。 ●1930年,同時考上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最終,選擇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1933年,有了女兒婉如,1935年有了兒子延宗。 ●1934年夏,到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 ●1935年9月16日,到達了柏林。10月31日,被分派到哥廷根大學。 ●1941年,以論文加口試四個“優”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 ●1946年5月,回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1952年7月,與北大的陳岱孫、翦伯贊、馮友蘭、王力等28名教授,被評為一級教授。 ●1956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78年3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7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1979年1月,重任東語系主任。 ●1981年,開始寫作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于1998年完成。 ●1998年4月,出版了《牛棚雜憶》,對歷史進行反思。 ●2007年出版《病榻雜記》,請辭“國學大師”、“學界(術)泰斗”、“國寶”的稱號。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文/季羨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