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6
2009-06-29 中國網 china.com.cn
曲黎敏並非醫生,也沒有經過醫學上的專業訓練。然而她先後出版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養生十二說》、《從字到人:養生篇》等圖書堪稱健康養生的“完全手冊”,銷售火爆;由她主講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系列講座
,在北京電視臺五頻道“城市”欄目、山東教育電視臺“名家論壇”、中國教育臺一頻道“師說”等三十多家電視臺播出後,引發了大眾對《黃帝內經》這部國醫聖典的狂熱關注,被多家媒體稱為“中醫于丹”。
身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古文副教授的曲黎敏,養生之道從何而來?兩千年前古人的養生經驗是否適用於現代人?曲黎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她所掌握的養生之道來自傳統醫學典籍,而她提及最多的是《黃帝內經》。
從文學女青年到養生專家
從1987年開始,曲黎敏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們講授《黃帝內經》,1998年參與人民衛生出版社組織的《黃帝內經》白話翻譯工作,她和醫學經典打了20多年交道,把冷僻的《黃帝內經》講到了尋常百姓家中。其實在分配到北京中醫藥大學之前,她居然沒聽過《黃帝內經》的書名。
北京師範大學就讀時,曲黎敏算不上是“好學生”。她喜歡讀書,但不是讀“正經書”,很多課她都不上,因為覺得講的沒意思,但有幾位大師級老師上課,她一節不落。“我喜歡看古文的經典,覺得有趣,後來又迷戀上了西方哲學,弗洛伊德、尼采、康得、卡爾-榮格等等,讀了個遍。他們的很多作品我都很喜歡。”
大學畢業後,中醫藥大學來北師大招人,說明只要一個男生。曲黎敏的老師推薦了她,說這個女生能頂4個男生。結果彼此“一見鍾情”,從此曲黎敏就走上了中華醫道。
2003年,曲黎敏已經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傳統典籍的副教授,但是她對養生並不熱衷。父親的去世使她深受打擊,曲黎敏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健康對人生的意義。她說,自己原先只關心教育,從那以後,她開始重視實踐,下苦功夫潛心研究醫藥,她帶著學生在自己家裏熬藥,拿自己當針灸的實驗對象。這也是她最終能走到今天的重要契機。
21年前,剛剛中文系畢業分配的文學女青年曲黎敏,或許不會想到,到45歲時她最暢銷的作品,不是她的文藝小說,而是她解讀中國養生文化的作品。她的養生理論雖然沒能幫到她的父親,卻影響了更多的人。“剛開始的時候,就因為看書看得太猛了,甚至產生了生理性厭惡,但是,當我真的讀懂《黃帝內經》,人生都為之開闊。如果我上大學時還有些浮躁,醫學給了我沉靜的力量,讓我認真思索起人生更本質的問題。”
醫學與文化融合才是大醫學
《從頭到腳說健康》最大的優點在於具象又實用的解說,而《從字到人》卻一改之前的風格,更偏于文化,但這只是表像。曲黎敏表示,凡是能走出國門的,一定是要文化先行。我們的傳統文化正漸漸被現代人遺忘。真是傳統文化過時了嗎?“我不這麼認為。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上都寫了什麼,你沒看過就真不知道。其實句句都是真理。比如對流行疾病的認識,書裏寫到:4-5月為流行病多發季節,這與天地變化,人體氣血情況有關,而流行病多從肺起。”曲黎敏說,千百年來什麼都變了,唯獨人沒變,人的五臟六腑沒變。社會進步遠大於肌體進化的速度。回顧一下這幾年談虎色變的幾種流行病,我們應該能感受到中國古代先哲的偉大。
所以曲黎敏一向堅持醫學與文化的融合,並且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將生命醫學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一個大醫學的高度。“我寫《從字到人:養生篇》,就是希望老百姓能感受中國漢字的大氣、美麗和端莊,了解漢字中蘊藏的養生知識和生命哲學,同時在對這些文字的愛撫中走出人生的迷途。”她的新作《從字到人:養生篇》(長江文藝出版社)是一本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漢字文化和養生相結合的書,無論是中醫聖典《黃帝內經》,還是漢字學的鼻祖《說文解字》,其實都是研究人的,不同的是前者是從五臟六腑來研究人性;後者是從語言文字入手來研究人性。所以,《說文解字》也是一門養生的大學問,只是老百姓沒有認識到這點。
走出養生的誤區
很多現代人認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正是養生的最大障礙。曲黎敏說,養生就是尋找一種對身體有利的生活方式。人們熱衷於養生,卻常常陷入養生的誤區,而最大幾個誤區就是認為養生就是吃補品、吃藥的事。其實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合理起居,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生氣,這才是養生。常有人問她養生的秘訣是什麼,“坦率地說,我實在沒什麼養生秘訣,我覺得我心態超好,無論誰說我什麼壞話,我一笑了之。莊子講過鏡子的情懷,你對鏡子笑,它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對你哭,你離開了,鏡子裏空無一物。我們若學會這種情懷,就能‘長生不老’。”
對當下流行的各種“中藥”、“本草”的美容偏方、減肥偏方,曲黎敏也不贊同。她覺得所謂偏方,就是偶爾治好了一次病,是經驗,而不是醫理。“女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她先引用了一句老話,然後說:“我們的心態一定要健康,要活在自己能過的生活裏。別老想著怎麼用偏方,怎麼進補。所有這些,都是淺層次的養生。你天天熬夜,還想方設法要皮膚好,想什麼呢?與其研究怎麼吃藥,進補,不如先把壞毛病改掉。真正要講養生,就從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曲黎敏認為,養生的概念不是得了病去醫治,而是防病。中醫自古就有“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這种先進思想流傳了幾千年。談養生,曲黎敏一直有個原則,就是依照經典談道理,先把道理談深談透,明瞭理,自然就有判斷力,不懂原理,只能是人云亦云。“中醫的原理其實並不難,從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中來,從自然的風雨變化中來,從天地間的四季交替中來,普及中醫文化勢在必行,我希望將來每個中國的老百姓家,都能挂上張美麗的中醫經脈穴位圖,那我們的中醫文化才算普及到了。”
當下流感肆虐,對抗流感,曲黎敏有什麼好的建議呢?她說:“流感多起于肺,大家可以看,SARS也好,豬流感也好,都是從肺起。除了養成很好的衛生習慣外,要注意好起居時間,讓我們的肺經能充分休息,這樣抵抗力才強。”
“做醫生是一個悲哀的職業”
在《從字到人:養生篇》中的“醫”篇中,曲黎敏專門詳細地介紹了中醫的由來,中醫文化產生的背景,以及為醫者要具備的素質,她認為,不是誰都能當醫生,醫生應該具有大情懷,即“兒女性情,英雄肝膽,神仙手眼,菩薩心腸”。
“兒女性情就是真和純,做醫生要真實純粹;英雄肝膽是指作為醫生,要像英雄那樣既有正氣,也有殺氣。沒有正氣,就做不了好人;沒有殺氣,就驅不了病魔;神仙手眼是指做醫生的要有靈性和悟性,好醫生要有感悟力,要能分析人性、剖析人性、看透人性;菩薩心腸就是要有對眾生的慈悲之心,這樣才可以做一個好醫生。”曲黎敏說,做醫生是一個很悲哀的職業。首先,醫生每天都要面對生老病死,這是對人性的一個極大考驗,若沒有慈悲之心,沒有浩然的正氣和果敢的殺氣,就沒法應對這一切;其次,做醫生時間越久,就會明白有許多疾病是醫學解決不了的,因為人的病徵有很多層面,除去身體的,還有心靈的。
所以,一個真正的大醫是要全方位解決人的所有問題。這重境界說來容易,做起來極難。所以做醫生難,做一個道術兼備、心懷天下的名醫更難。
http://r.book118.com/files/article/info/11/11313.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