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中水晶長達11米 這個巨大的水晶洞穴就埋藏在奇瓦瓦沙漠奈加山脈下1000英尺 的深處。 在2000年,一家名為Penoles工業公司的兩名礦工在挖掘一條地 下隧道時發現了這個奇特的洞穴,裡面含有許多巨大的水晶 柱。 這個洞穴中含有許多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水晶。 這些半透明的巨型水晶長度達11米,重達55噸。西班牙格拉那 達大學的加西亞-魯伊斯說:「這真是自然奇觀啊!」 無水石膏「釀」就巨型水晶 為了弄清楚這些水晶是如何長到這麼大尺寸的,加西亞-魯伊斯 對水晶當中含有的小量水體進行了研究。 他說,這些水晶長的很快,因為它們被淹沒在礦物質豐富的水 當中,而且這些水的溫度穩定, 大致保持在58攝氏度左右。在這個溫度下,無水石膏這種礦物 質在大量的水當中就會被分解成為石膏,石膏是一種柔軟的礦 物質,它可以形成洞穴當中的水晶。 這項新發現將被發表在《地質學》雜誌的四月刊上。 奈加礦十分複雜,其中蘊藏著大量的鉛、鋅和銀等金屬。 在1910年,礦工們曾在奈加山脈的下面發現過另一個特殊的洞 穴。 在洞穴的牆壁上插滿了巨大的劍狀水晶,人們將其稱之為「劍 之洞」。 它要更接近地表一些,大約在400英尺的深處。 而就在這個劍之洞的上面也有很多水晶,但它們都很小,大約 只有1米長。接近籃球場大小 2000年發現的這個巨型水晶洞是一個寬10米長30米的馬蹄形石 灰岩溶洞。 巨大的水晶柱從洞穴的上面和四周突出來。加西亞-魯伊斯說: 「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的礦物世界能有如此的漂亮了。」 奈加山脈形成於2600萬年前的火山活動,其中充滿了高溫的無 水石膏,一種水分含量很少的石膏。 無水石膏在58攝氏度以上溫度時是穩定的,但如果低於這個溫 度時就會分解變成石膏。 當奈加山下面的岩漿冷卻下來的時候,溫度就開始下降到58攝 氏度以下, 這時無水石膏就開始分解,水中硫酸鹽和鈣的含量也逐漸的增 加,在洞穴之中經過數百萬年的沉澱後,最終形成了巨大的半 透明石膏水晶。 加西亞-魯伊斯說:「水晶的大小不會受到限制。」但是,他 說,要形成奈加洞穴中這樣巨大的水晶 ,那裡的溫度就必須保持在接近58攝氏度上百萬年,如果溫度 下降的過快,形成的水晶又會很小。 巨型水晶還將繼續生長 加西亞-魯伊斯估計在奈加山脈的其他地方可能還有這種巨型水 晶存在。 他說:「洞穴裡面要含有巨型水晶,它就必須坐落在一個溫度 能夠保持在接近58攝氏度但又不高於這個溫度的深度的地 方。」 現在人們能夠進入這個水晶洞觀看那裡的巨型水晶是因為礦業 公司用抽水泵將裡面的水抽走了, 如果停止抽水,那麼水晶洞又會被水淹沒,那裡的水晶又會繼 續生長。 水晶是甚麼?? 水晶最主要的成份是「二氧化矽」(Sio2),而「矽」(Silica)是佔 地球地殼成份約65% 以上的最主要礦物;其中,還含有各種微量的金 屬,所以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而水晶也會廣泛的和自然界中的 各種礦物「共生」在一起,如雲母、長石、方解石、電氣石、金紅石、 花崗岩等等。 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 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 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 就會依著「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 方柱狀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當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 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是每天0.8公厘(MM)。這也是許多人 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準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 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通常多切割為晶片 (Chips)供作電子、電腦、通訊工業用途;也有人稱為「養晶」 (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雖是使用不同的名詞,其實講 的是相同的東西。 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三公分左 右,即30MM,需要約40 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 十公分(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約需120∼180 天也就夠了。但 是,這都是在人為控制下最理想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有這種速度哦,在 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麼樂觀,因為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 條件一直在變化當中,很難得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都需要數萬倍、或是 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 輒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Natural Crystal)之所 以珍貴之處。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