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00億



!cid_00e401c81f1b$77d142c0$32cdfea9@allbest4d416f1


 

 

從0到100億

37位億萬富翁的賺錢故事+37條富翁黃金法則

 

序 文

學習億萬富翁的生命智慧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淋著雨在門外站上整整四個小時,爲的只是與客戶見上一面,而客戶最後收了禮物,但連門都沒讓他進……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在美國的辦事處,曾經只請得起一位業務代表,卻是一年多都沒有帶進什麽客戶……

日本最大宅急便佐川急便初成立的一個月,一個生意也沒接到,創辦人佐川清家裏已經窮到沒有米下鍋……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初掌公司時,海爾只生產冰箱這項單一產品,全廠職工不到八百人,還虧空了一百四十七萬人民幣……

         

有錢真好,成為億萬富翁更是你我夢寐所求,然而翻開許許多多富豪們的奮鬥史,卻讓人驚訝於在聚光燈的背後,他們都曾與挫折相伴,而非一帆風順,他們憑藉著毅力與堅忍走過挫折,之後才豐收成功人生。

金錢,只是成功帶來的附屬品,而非億萬富翁追求的目標。

這本書,不是教你投資股市的致勝絕招,也不是教你掌握經濟脈動的不傳秘法,只是告訴你一些成功人士的奮鬥過程,希望藉由這些故事,你也能夠懂得投資自己的人生。

這本《從0到100億》,筆者精心選取了三十七位亞洲知名的頂尖大富豪,重點式的描述他們的成功之路與非凡的個人特質。以僅僅兩千字左右來描寫這些億萬富翁的奮鬥故事,是無法巨細靡遺的全般寫出這些富翁的傳奇經歷與成功之道,但我相信,這本書可以是一顆種子,它可以激發你渴望成功的心靈動力,只要這顆種子埋進了你的心底,焉知哪一天不會開花結果呢?

當我們願意不斷的吸收別人的成功經驗,努力實現自我,我們的生命就有無限增值的空間,反之,就只會慢慢折舊,終致一文不值。有為者亦若是,但願這本書能夠幫助你找到開啟成功大門的那把金鑰匙。

 

【內容摘錄一】

鴻海帝國創造者郭台銘

 

「如果把我的廠房設備、材料全部燒毀,但只要保住我的團隊人馬,幾年以後,我仍將是一個鋼鐵大王。」這句話,卡內基一生都帶在身邊,他從一個鍋爐小工一步步發展成爲全美的鋼鐵大王,達到事業的頂峰最終成爲美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鋼鐵大王。

郭台銘有一句名言,講的是他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看法。他說:「我的人生規劃大概分三個階段來看:二十五到四十五歲是一個階段,爲錢做事;四十五歲到六十五歲是另一個階段,是爲理想做事;六十五歲退休以後,我希望能爲興趣做事。爲錢做事,容易累;爲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爲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

現年五十三歲的郭台銘,已經處在爲理想奮鬥的時期,因爲金錢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種數字和象徵,他所追求的境界,早就超越了金錢本身的意義。

早在「中國海專」求學期間,爲了賺夠學費,郭台銘就曾到橡膠廠、砂輪廠和製藥廠打工。那時他年僅十五歲,已經顯示出其驚人的毅力與生存能力。一九七三年退伍後,他進入復興航空上班,並利用晚上的空餘時間補習英文。

一九七四年,郭台銘出資十萬元與朋友合資成立「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專門生産塑膠成品。由於欠缺生産經驗,不能大量生産與定期交貨,以致於經營發生了非常大的困難。在這種不利的情形中,一年後,原股東都逐一退出,但郭台銘不願輕易放棄,硬著頭皮把這家公司頂下來了。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地區興起,「鴻海」便從製造電視機選台的旋鈕做起。

在資金匱乏之下,他從租廠房、找客戶到買原料、管生産,全部都要親自去做,付出了許多人難以想像的辛苦。正如他後來提及自己的這段創業經歷時所說的那樣:「唉,真不知當初是哪股傻勁撐了過來。」

一九七七年,郭台銘的公司終於逐漸上軌道。起初他打算用這些錢來買地蓋廠房。當時,臺北的地價不高,且正逢有一塊地在低價出售,很多人都認爲,買下它保證穩賺;與此同時,原料則相當短缺,許多人便用手中的錢囤積居奇,大獲其利。而對這些誘惑,郭台銘考慮了兩個星期,最終還是決定放棄這些賺取暴利的機會,將資金投到購買模具設備、建立自己的模具廠上面。

工廠剛開始運作時,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誰能想像得到,這位身價超過二十億美元的富豪,當年會淋著雨在門外站上整整四個小時,爲的只是與客戶見上一面。他的創業夥伴陳一飛在回憶到當年創業的艱苦歲月時曾說:「我記得那天是中秋節,郭台銘全身濕著回來,而客戶收了禮物,但連門都沒讓他進。」

也許正是因爲這個緣故,成功才僅屬於那些能夠堅持到最後一刻的人,而郭台銘恰恰就是這樣的人。所以,「鴻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路走來,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它不但利用自己在電鍍與沖壓方面的優勢迅速拉開了與同行的距離,還在八○年代個人電腦工業起飛中,以成熟的模具技術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

「鴻海」從模具打進電腦零組件代工,開始做電腦主機板、電視遊戲機、連接器等,以質優價廉的優勢佔領市場,郭台銘的連接器王國自此建立。一九八二年,郭台銘將公司更名爲「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涉足電腦線纜裝配領域。接著他又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首次在臺灣之外開始自己的佈局,並創立自己的品牌。

如今,「鴻海」在中國大陸的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設有三十六家全資子公司,在蘇格蘭、愛爾蘭、捷克、美國休士頓、洛杉磯等地設立了海外製造中心及廣布全球的六十餘個國際分支機搆,已成爲全球最大的PC連接器、PC準系統的製造商。做爲臺灣電子業龍頭,「鴻海」二○○二年營收爲兩千四百五十億元,預計二○○三年將達到三千億。

郭台銘早就實現了他賺錢的想法,開始爲自己的理想努力。郭台銘喜歡用「寒冬裏的孤雁」來形容自己,他說,「寒冬裏的一隻孤雁,要覓食,要在逆風中找好一個安全的落腳點,就只有努力地飛,飛得越高越好。因爲只有這樣,它才能生存下去。」

身爲富豪的郭台銘,其實是最不需要錢的人,因爲他一天工作十五個小時以上,根本沒有時間花錢。他不愛名牌、不開名車、不注重打扮,走在路上,跟普通人沒有區別。另外,他的辦公室也裝修得非常簡單,根本不像是身價上億的大富豪,爲此還曾被朋友揶揄爲「有品味」。對此郭台銘不以爲然,他說:「我現在有什麽買不起,可是我要真去搞品味,那股東就要擔心了。」而且與許多成功企業家不同的是,郭台銘一直非常低調,儘量迴避媒體。他說:「因爲做生意講實力,做宣傳沒意思。」而且郭台銘還刻意將公司總部設在了較不爲人所知的土城工業區,遠離科技大廠聚集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雖然從事的是電子業,但郭台銘認爲自己做的絕不是什麽高科技,而且也不是靠技術賺錢。他認爲,如果僅靠技術就可以賺錢,那斯達克就不會哀鴻遍野。鴻海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苦幹、實幹、還有拼命地幹。郭台銘自己就是一位工作狂,他每天的工作時間總是十五小時以上,有時甚至不眠不休地連續工作。從生産黑白電視機零件起家後,他從來都沒有休過三天以上的假期。他認爲,領導者的睡眠時間不應該多於屬下,他應該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的人。

爲了掌握公司的營運狀況,郭台銘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往來穿梭於北美、歐洲、中國大陸、東南亞……不論他人在那裏,連續工作多久,只要睡上五小時,便又生龍活虎、精力充沛。有時即使晚上下飛機,郭台銘也會馬上趕到公司開會,經常一開就是十二個小時,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郭台銘在飲食方面也極爲簡單,他說:「我中午吃得很少,有時候三天不吃飯也沒有關係。」

郭台銘曾自比爲一頭牛,靠血汗賺錢,不過,他是一頭將工作當成享受的牛。從工作中創出最高的附加價值,爲股東賺取最大利益,一直是他的首要目標。(文/何南輝‧摘自從0到100億)

大富翁黃金法則

思想的火花能夠帶來機遇,億萬富翁靈感來自他們不斷的積累和與眾不同的眼光。靈感總是在你與世界接觸之時,不經意的一瞬間產生的,它像流星,一劃而過,而富翁與一般人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是否能夠及時把握這一閃即逝的光亮。

 

【內容摘錄二】

享譽國際的半導體教父張忠謀

 

在半導體業,這個被譽爲世紀金礦的黃金産業裏,美國的英代爾公司和摩托羅拉公司,曾經擁有無人能及、無人能撼動的霸主地位。不過,這個事實在今天已經被改變了。臺灣積體電路公司,不僅讓英代爾、摩托羅拉成了自己的手下敗將,而且改寫了整個業界的遊戲規則,將半導體業從一片荒原點化成綠洲。

臺灣積體電路公司——這艘所向披靡的旗艦,它的船長就是張忠謀。

張忠謀並不屬於衝鋒陷陣的企業家典型,似乎也不像其他商界領袖那樣熱情洋溢。相反,他沈默、神秘、嚴厲,以長遠的思考、宏觀策略,以及細密的執行力見長,在國際科産業界舉足輕重,被媒體喻爲一個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

張忠謀與半導體可謂是淵源深厚,早在四十年前,張忠謀與英代爾的創辦人摩爾同時踏入半導體界,與積體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那一年,他正好二十七歲,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碩士生。

張忠謀在德州儀器任職期間,正是半導體行業的「戰國時代」,有的企業雖然輝煌一時,但終於盛極而衰,而有的企業則如流星一閃而逝,還有更多的企業虎視眈眈,準備隨時乘勢而起。不過,正是這種局面,給了張忠謀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大好機遇。他把當時很不穩定的半導體設計進行改良,大大地提高了效率。短短幾年,他便由生產線的工程主管升爲鍺電晶體研發部經理,成爲總經理的技術幕僚。

一九六三年,張忠謀獲得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受到世界最大半導體公司的高度重視。

由於張忠謀在工作中的傑出表現,他在四十一歲時,升任德州儀器主管全球半導體業務的資深副總裁,是公司的第三號人物,僅次於董事長及總裁。那一年,英代爾公司剛剛在矽谷成立,營業額只有幾百萬美元,而德州儀器已多年雄霸業界第一,呼風喚雨,無人能及。

雖然張忠謀在德州儀器身居高位,但還是遇到了人事方面的難題。因爲與當時德州儀器新任總裁菲柏意見不合,讓他最終下決心離職,雖然董事長再三挽留,他還是決定重新出發,開闢事業的第二春。他認爲,人生沒有捨棄,就沒有收穫。

憑著多年往來於國際的經驗,張忠謀認爲,臺灣非常具有製造業優勢與潛力,而且從作業員到研發人員,都具有一定水準。而且臺灣有著重教育,肯學習的傳統,這是臺灣社會的一個很大的優點。在仔細地觀察與分析之後,他下了個大賭注,成立世界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臺灣積體電路公司。

正如美國《商業周刊》所指出的那,他的這個決定最終成爲半導體歷史的分水嶺,臺灣積體電路公司改變了産業遊戲規則(沒有自己産品,只幫別人代工),半導體産業史上會記載他一筆。

不過,今天風光無限的臺灣積體電路公司,也曾經過了一個非常艱難的創業過程,尤其是在剛開始的前三年裏,由於訂單很少,産品銷路無法打開,讓張忠謀感到十分的頭痛。而且公司在美國辦事處更是捉襟見肘,只有唯一的一位業務代表。

這個業務代表人家住東岸佛羅里達州,星期一從佛羅里達坐六個鐘頭飛機到西岸矽谷,周末回家,拜訪客戶,介紹臺灣積體電路公司。而且一年多都沒有帶進什麽客戶。

面對這樣的困境,張忠謀感到了挫折與失望,但卻從未後悔過。他將自己過去的成就,拿出來重新評估,以讓自己産生新的勇氣、新的信心,開始重新衝刺。

他認爲,人生因爲有挫折,才能自我更新,每個人都應該設定目標,達到了目標,再設一個更高的目標,以逼迫自我達到另一個新的目標。

公司最終的契機來自英代爾。那時世界上還沒有ISO9000認證,有了英代爾的認證就等於有了一張國際通行證。其時又正值英代爾積極尋找海外代工,加上與張忠謀的私人交情,安迪‧格魯夫最後同意,將英代爾的部分代工交給臺灣積體電路公司,但條件是其必須先通過英代爾的品質測試。

聰明的人會在與強手的過招中,讓自己也變得強大起來。在領教了英代爾的仔細、挑剔的同時,台積電學會了品質觀念,並最終拿到了英代爾的認證,開始在市場上暢行無阻。

而早先在德州儀器工作的經歷,則讓張忠謀學習到了國際公司的管理經驗,這對他後來創辦臺灣積體電路公司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臺灣積體電路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已經有了一個很高的起點,採用了國際大公司的架構,例如財務制度移植自飛利浦、人事制度移植自德州儀器,這與張忠謀在德州儀器的職業經歷全都息息相關。

此外,德州儀器的經驗也使張忠謀在對待員工的問題上,與許多本土的企業家有著不同的作法。他堅持專業管理人的原則,在臺灣衆多家族企業中,風格獨特。

他經常向董事會力爭取員工的福利,例如臺灣積體電路公司一成立,他就決定撥出利潤的20%作爲員工的紅利,董事會猶豫再三,經過他的力爭才同意。而當經營層沒有盡力,業績不佳時,他也會全力承擔責任,尤其不會偏袒部屬,這讓投資者非常放心。

面對強手如林的競爭,臺灣積體電路公司能克敵制勝,贏得世界第一,靠的是正確的策略。在張忠謀-二十餘年領導生涯中,他對公司的經營策略非常注重,他認爲大策略看市場,小策略則要看對手。大策略通常需要領導人的洞見,這都得從多年來讀書、觀察、談話和思考中來。

也許正因爲此,張忠謀勤於求知,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事實上,不管他走到哪裏,他都會去書店逛逛,這大概是他與許多成功的企業家最不相同的地方吧! (文/何南輝‧摘自從0到100億)

大富翁黃金法則

傾聽是一把鑰匙,它能讓你開啓財富之門。懂得傾聽絕不只是向別人推銷了自己,同時也推銷了自己的産品。億萬富翁就是這樣做的。當富翁傾聽客戶的傾訴時,客戶就會覺得到自己受到了重視,被別人理解,他們從內心裡産生出親切感和信任感,他們把富翁當成自己的朋友。於是,他們洽談的生意就會成交,發生的糾紛也會平息。在這時,傾聽就成爲了潤滑劑,財富也就更快地流入了富翁的口袋。

傾聽贏得財富並不是偶然的,因爲人是情感動物,默默地傾聽別人的傾訴,並不單單是同情與理解,也不只是單向的付出。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是一部厚重的書,億萬富翁可以從中汲取到有益於自己的養分。所以,他們無不喜歡並且善於去接近別人,他們當然也更容易被別人接納和喜歡。有了人緣,何愁沒有財源滾滾呢?

 

【內容摘錄三】

從腳夫變成貨運大王的佐川清

 

在日本,提起「佐川急便」,簡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它的創始人——佐川清夫婦更是被人們傳爲「創造奇蹟的人」。

從靠肩背手提、挨家挨戶攬生意的腳夫,到擁有近萬輛運貨汽車,二百多家分店,每年近二十億美元營業額的貨運公司,這不得不令人爲之驚歎。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佐川清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佐川清的一生頗有些傳奇色彩。他出生在日本新渇縣板倉村,他家是當地有名的富貴之家,人們都畢恭畢敬地稱他爲「佐川少爺」。

但不幸的是,佐川清八歲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父親再娶了一位繼母。這位繼母很不喜歡佐川清,常常趁丈夫不在家的時候虐待他,甚至不給他飯吃。後來她知道丈夫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便變本加厲地折磨幼小的佐川清。

就這樣,佐川清長到了十五歲。一天,繼母又狠狠地懲罰了他。他忍無可忍,想到自己已經能夠自謀生路了,於是帶著僅有的五毛錢混上了去京都的火車。

佐川清一路上都在思索到了京都後,自己應該做什麽生計的問題。下了火車,佐川清突然看到站臺上一個身穿「丸源」號衣的腳夫。他想起了有個叫伊藤芳治的表兄就在這家運輸公司工作,爲什麽不找他幫忙給他在丸源找個工作呢?

第二天,佐川清就當上了「丸源」的腳夫。當時的腳夫工作,主要是幫人快遞東西。佐川清身強力壯,對這份憑力氣吃飯的工作很滿意,幹得十分賣力。後來他父親曾把他領回去過,可不久他又離家回來工作了。

○年代,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仍在進行,佐川清因爲右耳失聰而免於服兵役。戰後,日本許多都市因在戰爭中遭到轟炸,幾乎成了廢墟,這給搬運工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佐川清到了另一家叫「栗和田組」的建築隊工作。

因爲他勤快肯吃苦,建築隊的老闆十分欣賞他,不久就提拔他爲助理,後來甚至想招他爲女婿。

沒想到老闆的好意卻成了佐川清的困擾。原來他在家鄉早已與一位名叫幸惠的女子私定有婚約,無奈之下,佐川清只得偷偷地不辭而別,到另一個城市去工作。

憑著對土木工程的熟悉,佐川清在新的地方很快又站穩了腳跟,並且受到老闆器重。這期間,他如願以償地和幸惠結了婚。

有了家庭的佐川清爲了將來打算,決定自己幹,打出佐川的招牌。一九五七年三月,「佐川急便」成立。

然而萬事開頭難。幹腳夫的工作首先得有信譽,別人才能放心地將東西交給你運送。人們通常都找有名氣的運輸公司,而像佐川急便這種默默無聞的公司根本無人問津。公司成立了一個月,佐川清一個生意也沒接到。家裏已經窮到沒有米下鍋,佐川清再也坐不下去了,他決定挨家挨戶地去問有沒有貨需要送。

他每天都在京都和大阪之間的商業街奔走拉生意。一個半月後,終於混得有些臉熟了。一天,大阪鰻穀街一家叫千田商會的老闆和佐川清聊天,無意間得知丸源的伊藤芳治是他表兄,並瞭解到佐川清創業的過程。他十分欽佩佐川清的精神,立即拿出十台照相機請佐川清送到京都的一家店裏去,並且不收他保證金。

佐川清當然不負厚望地以最快的速度將相機完好地送到了目的地。慢慢地,京都和大阪的批發商之間開始有了這樣的說法:「常常來拜訪討工作的佐川清好像是個勤奮能幹的人。」

光顧佐川清生意的人漸漸地多了起來。佐川清是個踏實的人,每一次運送他都絕對做到及時、無損,而且來者不拒,再重的活他也接。有一次,他爲一個機械商送軸承,每天要運送七趟重五十公斤的軸承。他的敬業讓機械商十分感動,將他定爲商行的專屬腳夫。

就這樣,佐川清靠著自己的勤勞和誠信,漸漸地使「佐川急便」有了很好的名聲,生意越老越多,到最後,佐川清一個人就根本就忙不過來了。

佐川清的妻子幸惠是一個十分賢惠的女子,她出生於貧寒家庭,吃得苦,同時又天性樂觀,日子儘管清貧,她也能讓一家人過得開開心心。見到丈夫如此辛苦,她再也不願意在家裏閑著了,告訴丈夫她也要去幫忙運貨。

佐川清當然捨不得妻子如此勞累,斷然拒絕了她的要求。但是幸惠是個倔強的人,丈夫不同意,她就瞞著佐川清偷偷到店裏幫忙,也當起了腳夫。

一次,佐川清送貨回來,無意之中看到幸惠在街對面,手裏提著一件很大的貨物。而她另一隻手牽著老二,老大正明走在後面,手裏也提著一小件貨物。佐川清停住了,望著母子三人的背影,不僅潸然淚下,這情景使他終生難忘。從此,他們夫妻倆一起幫人運貨,人們都戲稱他們是「大阪的鴛鴦腳夫」。

一九五八年底,夫妻兩人四隻手也忙不過來了。於是,他們決定擴大「佐川急便」的規模,買了運貨摩托車,並加雇了人手。一九五九年,「佐川急便」在大阪、敦賀、福井、金澤、富山先後開了五個分店。

○年代,日本迎來了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各行業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振興,「佐川急便」也利用這段黃金時光加緊發展的步伐。佐川清提出了「腳夫精神」,堅持早年創業時的吃苦耐勞、誠實可信原則,加以打造「佐川急便」的信譽。

隨著業務的發展,他將摩托車換成了貨車,而且在數量上以驚人的速度增加。經營範圍也逐漸擴展到全國。到一九七八年「佐川急便」成立三十周年時,它的收益已經超過了「日本通運」,成爲日本商業運輸界名列第一的超級企業,並在國際運輸界也佔有重要地位。目前,「佐川急便」已經完全採用現代化管理方法,它擁有堪稱世界第一的電腦系統,具備第一流的巨大物流中心。

佐川清給自己準備的墓誌銘是:「一個一生額頭上流著汗拼命工作的人,長眠於此。」它時刻提醒他的後人和員工:「佐川急便」的精神就是吃苦耐勞、不斷進取。(文/何南輝‧摘自從0到100億)

大富翁黃金法則

億萬富翁才真正懂得放棄的含義。放棄並不是毫無原則的退讓,或是甘心承認失敗。在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的時候,他們會選擇『放棄』這一種明智的做法。

放棄不是毫無原則,放棄乃是爲了以後更好地出擊。從戰備上而言,放棄是爲了保存實力,或者收縮自己的力量,在困難的時候努力忍耐,而在時機到來的時候把自己做最大的發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 秜涓 的頭像
    吳 秜涓

    吳 秜涓的部落格

    吳 秜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