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您好:
小編不愛看恐怖驚悚片,但是至今仍記得1999年那部話題性的恐怖電影〈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當時好多朋友都因為電影幕後的那段故事很好奇地走進電影院看。根據當時媒體和身邊的朋友口耳相傳說,這部片是真實的事件,而且影片是依據三名電影製作的學生殘留的影片製成,三名學生進入森林拍攝紀錄片,但從此沒有回來。一年之後,有人發現他們遺留下的殘卷,所以拍攝出一部關於這些消失的孩子、詛咒和巫術的詭異電影。
這部成本據說只約三萬美元,原先不被看好的美國影片,最後竟然創造高達二億五千萬美元的票房,跌破眾多好萊塢片商的眼鏡。手提式攝影機手營造出的晃動與神祕效果,配合它的行銷公司在影片上映前,運用有計畫的宣傳方式,讓人誤以為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在網際網路上引發話題讓大家討論,最後成為轟動世界影壇,並成了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獨立電影。雖然到最後大家都知道這整件事都不是真的,但這樣的主題和風格,搭配這種掩飾的行銷手法,大家似乎也不會有被愚弄的感覺。
因為它的成功,網路也衍生出許多仿傚的線上病毒式活動,利用玩笑、調侃、搞怪等等方式要創造口碑。不過,許多行銷人對於利用話題行銷或病毒行銷來創造產品的真實口碑,一直沒有太好的運氣,關於行銷成功,口碑失敗,《葡萄藤行銷》裡舉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美國宣布要提供新的維珍(Virgin)手機服務時搞出的大噱頭,他和行銷團隊想出的點子牽涉到兩項要素:布蘭森脫個精光,再加上一個人潮洶湧的好地點。結果,這個點子最後就是在時代廣場,他穿了一件看起來像是裸體的服裝,搭配背景的手機模型空降下來,然後有一些穿著紅色緊身衣的人衝出來發傳單。這場布蘭森在時代廣場演出的空降脫線舞男秀,創造超過150次的全國媒體報導,提升了知名度,但是結果並未替產品創造出口碑,或引發消費者分享產品或服務的意見。
兩位專精行銷與口碑策略的作者戴夫‧巴爾特(Dave Balter)與約翰‧布特曼(John Butman)就說:「病毒式把戲引起的問題,正如布蘭森製造宣傳經驗一樣,大家不會去關注不是出自內心深處互動的花招。……大部分的病毒式廣告所創造出的口碑,都只圍繞在廣告本身,與產品無關。當然,你可以因此加強知名度,卻不是可信度;事實上,甚至可能失去可信度。」
雖然口碑是行銷傳播最古老的一種形式,但在今天,它的重要性更勝以往,主要原因是吹噓和不實的訊息太多,所以人們幾乎不太信任每天接收到的訊息。所以本書兩位致力於尋求好口碑的作者強調:「口碑的力量在於誠實,在有真實與透明意見的這個事實,不管意見是好或壞。……真實可靠的口碑,會順著自己的葡萄藤傳播!」
商智文化 編輯部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