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描述練自發功的經歷。
整個練功的過程,似乎是一種內在的本能在發揮作用。
最重要的發現,在於找出丹田、經脈、穴道和內氣所構成的「內氣系統」之完整架構。
人體的內層結構,是一種電磁振盪網路,對於生命體的維持與發展有重大作用, 也是氣功、中醫針灸和特異功能的內在基礎。
練功時的氣功態,就是電磁振盪網路在共振頻率運作的特殊狀態。
此時,電場、磁場最強,驅動力最大,內氣在經脈中的運行量劇增, 形成活躍的氣路,因而帶動身體做出動作,就好比放大的電流訊號指揮機械設備運轉。
每一個招式動作都有其相應的內在氣路。
隨著內氣系統不斷地發展,內氣所走的氣路越複雜、越高級, 練功當中自然會使出易筋經、太極拳等成千上萬種功法。
第一篇 氣功原理
第一章 氣功的一般概念
自發功:只要閉上眼睛,身心保持鬆、靜、自然, 大多數人在幾分鐘之內,就會進入氣功態, 身體會自動自發地做出各種招式和動作。
初期:動作緩和、有規律。有些人呈現激烈的大動。 如果有疾病,會做出拍打、按摩、扭動等治病動作。
中期:自動使出各種動功的整套功法,如龍游功、外丹功、 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等。自動結各種手印。 做出各種瑜珈姿勢。
後期:動作越來越小、緩慢。經常凝然不動,呈現站樁、 靜坐、靜臥的靜功型態。
練功的效果:精神愉快、活力充沛、抗病力增強、晚上容易入睡、少做夢。
氣功的作用:調整身心、修補身心、治療疾病。
各門各派的氣功練到最高層次時,幾乎都是以修心為重點,都以靜坐的方式進入高度靜、定的狀態。
練功的結果:將整個內氣循環系統發展到最佳的運作狀態。
第二章 練氣功的好處
強身
治病
改善睡眠品質
美容
提高學習能力、開發智慧
提高工作效率
恢復體力
修心養性
第三章 氣功的內在基礎
內氣:在人體經脈之中運行不已。
帶有維持生命運作所需的能量和信息,以引導各生理系統正常運作。
很可能是循著體內經脈路線傳導的低頻交流電。
外氣:載有能量和各種信息。
太陽是最大、最好的外氣來源。
月亮、大樹也都是很好的氣源。
很可能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波。
內氣與外氣可以在體表的穴位上互相轉化。
丹球:驅動內氣在經脈中運行。
可能由一層又一層的同心軌道層所構成。
可能是一種電場、磁場交互變化的特殊能量場,
以電磁力驅動內氣(人體電流)在經脈(體內低電阻路線)中運行。
可類比為電磁振盪器。
丹田:可類比為幾組電磁振盪器的聯結網路。
腹丹田:由4個丹球所組成。上、中、下、後丹球。
胸丹田:由5個丹球所組成。上層左右、中層左右、下方丹球。
頸丹田:由2個丹球所組成。
頭丹田:由25個丹球所組成。分成上、中、下三層。
位於頭顱中央的中心丹球能量最高,即道家所說的上丹田或泥丸宮。
經脈:內氣在人體內循行的路線,分佈於全身。
可分為線型、環路型、螺旋型等三種基本類型。
可類比為低電阻的導電路線。
穴道:經脈路線上的特殊點,大都位於經脈淺出體表之處。
內氣和外氣之間的交流站。
經脈路線上的強波器,將衰減的電流訊號放大。
穴位:穴道由經脈上的點往外延伸到體表,顯露在皮膚表面的部份。
在穴位上內氣與外氣可以互相轉化。
發射及接收外氣能力最強的是丹田的門戶穴位及線型脈的末端穴位。
可類比為碟型天線。
第四章 氣功態
進入了氣功態,才真正算是在練氣功。
練動功做出各種招式動作,無非是希望導引出氣功態;靜坐者講究調形、調息、調心,也是想藉此進入氣功態。
生理層面:手掌變紅、手指圓潤豐滿、呼吸勻緩、脈搏數減少、體溫昇高或降低、內臟的蠕動大幅度增強、血流量加大。
經絡敏感型的人可感覺到內氣循著經脈路線而行。
意識層面:感覺鈍化、知覺恍惚。既有知覺,卻又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精神層面:平靜、輕鬆、怡然。
腦波:8-10 Hz。
手掌穴位發出的次聲波:9-10 Hz。
氣功研究者用以引發氣功態的聲、光、電、磁訊號:7-10 Hz。
內氣系統層面:丹球及經脈所組成的電磁振盪系統處於共振狀態。共振頻率約在7-10 Hz。
腦波
delta波:0.5-3 Hz。熟睡、無意識。
theta波:4-7 Hz。淺睡、睏倦。
alpha波:8-13 Hz。安靜、輕鬆、愉快、專注。
beta波:14-29 Hz。清醒、警戒、推理。
gamma波:>30 Hz。興奮、憤怒、驚恐。
產生腦波的源頭:尚無定論,可能在視丘或下視丘。
氣功態可細分為激發態(共振態)及沉寂態(入定態)。
共振態:腦部alpha波振幅增加1.5到5倍。
練功者透過低頻腦波引發丹球的電磁共振。
此時內氣運行量劇增,內氣系統呈現激烈的活躍狀態。
動功是以形體的動作,導引胸、腹丹田的丹球呈現激發態。
入定態:腦部alpha波振幅相當小,甚至完全消失。
功力非常高的氣功師在高度入定或放空時,可進入此「氣住脈停」的狀態。
只有頭丹田的中心丹球(泥丸宮)不是呈現沉寂狀態,反而最活躍。
此丹球的共振頻率很特別,有10Hz(共振態)和1Hz(入定態)兩種。
練功者丹球的發展是從低能量到高能量逐一發展。
36個丹球充分發展完後才有可能進入定態。
高功者不是直接進入入定態,而是從激發態過渡到入定態。
收功時,也需要從入定態回到激發態,然後才收功。
第五章 引發氣功態的方法
閉上眼睛,讓身心處於鬆、靜、自然的狀態,就能夠發出低頻的alpha波
而引發氣功態。
實驗:手指伸長、手掌拉氣。
動功、靜功、自發功、唸咒引發氣功態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第六章 氣路與氣功的動作
內氣在不同的氣路中運行,會做出各種相應的動作,產生種種作用。
練功的主要功用,就是在發展更綿密、更通暢的體內氣路,使能量與信息的交流非常順暢。
氣除了在體內的氣路運行之外,也可以走體外的氣路。
意到氣到,氣到力到。
意:從腦部發出電流訊號。
氣:體內電磁振盪幅度增強,電流能量及信息量提高。
力:電訊號引發身體的機械動作。
第七章 氣功現象的解析
以內氣系統的架構描述通經脈、開穴道、結丹、開頂、胎息等現象。
說明練功能夠修身養性的道理。
第八章 各種類型氣功的優點與缺點
動功、靜功:若太注重意識層面,將不易放鬆,進入氣功態。
自發功每次練功需要半小時到兩小時。
第九章 各種類型氣功的氣路發展
各類氣功殊途同歸。
外功重胸腹丹田,內功重頭部丹田。
練靜功時應完全放任自然,不去講究身體的姿勢、手的擺放、
不要管呼吸、不意守丹田、不刻意的求靜。
任由內氣系統依照生命本有的規律和內定程式,
自然調動內氣做最適當的運行。
練氣功的重點,是讓身體內部的「氣」自動做「功」。
第二篇 練功方法
第十章 功法的選擇
各人對氣功的需求各有不同。
最好的功法:適合練功者的個性和資質;配合目前的體質、病況、氣功程度。
當天練自發功所出現的功法。
練自發功可以靠自修。作者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只要把握兩個重要的大原則,就不會出偏差:
1. 身心要保持鬆、靜、自然。
2. 要練到自發收功。
如果在還沒有自發收功之前,就停止練功,一定要好好地做收功的動作。
第十一章 練功的時間
一般正常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每次練功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至兩小時。
只要是比較不會受到別人太大的干擾,能夠讓身心放鬆、安靜下來的時段,
就是適合練功的時間。
清晨練功的效果最好:
1. 安靜、空氣清新、來自太陽的氣最強
2. 飽睡之後,精神和體力處於一天當中的最佳狀態
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時段來練功,是練功精進的要訣之一。
春夏溫度昇高,內氣的運行比較順暢,容易發功,進展也較快。
同樣的道理,泡在溫泉中練功,效果比較好,氣感也會明顯增強。
月亮也是很大、很好的氣源。
面對著圓月練功,可以大量地採氣,練功的效果特別好。
第十二章 練功的場地
室內:
空間寬敞、地板平坦、舖一層軟墊或榻榻米。
光線宜柔和或全暗。空氣要流通。
室外:
寬敞、平坦。最好能直接看到晨曦、夕陽或月亮。
周圍若有高大的樹木則更理想。
避免高壓輸電線、大型變壓器、有霧、濕氣重、太冷、下雨的天氣、猛烈的大太陽。
練功時最好朝向自然光,或是面向景觀最好,感覺最舒暢的方向。
第十三章 練功應注意的事項
什麼情況下不宜練功:
1. 閃電、打雷時
2. 生理狀態不穩定時
3. 情緒激動時
練功前的準備:
1. 選擇合適的練功場地和時段
2. 儘量減輕身體的負擔
3. 排水心理的負擔和情緒的干擾
4. 知會家人
練功中突發狀況的處理:
1. 用意念暫時停功
2. 做轉圈、揉腹的收功動作
不必理會練功中的特殊感覺。
既不刻意追求,也不加以排斥,任其自來自去。
練功後應注意的事項:
1. 確實做好收功:
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內氣系統充分發揮。
幾乎絕大部份的氣功偏差,都是由於練功不足及收功不全所引起。
2. 收功後仍需溫養:
不宜馬上沐浴、進食、忌使用冷水洗手洗澡、喝冰水、吃冰冷的食物。
不宜立即進行活動量較大的運動或工作。
第十四章 練功與生活
飲食:
營養均衡、少量多樣、多菜少肉、細嚼慢嚥。
睡眠:
練功越進入高級的階段,睡眠的需求越少。
運動:
練氣功和各種運動,有相輔相乘的效果。
第十五章 鬆、靜、自然
鬆:
心情放鬆、身體放鬆
靜:
環境的靜
身體的靜
內心的靜
莊子:收視返聽。無聽之以耳,聽之以心。
墮身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佛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自然:
入靜順其自然
姿勢自然
呼吸順其自然
動作放任自然
進展順其自然
第十六章 調息、調形、調心
調息、調形是多餘,不必要的。
在沒有意識和情緒干擾之下,內氣系統的運作和調整可達最佳狀態。
因此調心是靜坐或練氣功的真正重點,也是能否練到高級境界的關鍵。
調心的層次:
1. 放鬆: 讓感覺、思想、意識、情緒逐漸淡了下來。
2. 入靜: 排除種種雜念、妄念,讓萬念歸一。進入平靜、寧定、恬淡、輕安的入靜狀態。
3. 入定: 完全放空,進入深度靜定、空明的境界。
練功初期,採用調心的方法,多少有靜心的作用。
然而就長期而言,反而有相反的效果。
因為這些作為,是採用表層的意識來調整意識,
使得意識無法繼續深入往裡層發展,反而防礙高度入靜。
所以最好是順應自然,不要有任何方法、任何作為。
金剛經:無一法可得。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練功要達到高層次,作法和修佛、修道完全一樣,真正的重點都是在於心性的修養。
如此,心才能夠真正安、真正靜。
第十七章 意守
意守的真正內涵,是藉由意識的專注,降低腦波頻率,而引發氣功態。
意守不當反而不好。
意守並不是一成不變,始終守同一個地方。
宜配合練功的進展,階段性地往上調整意守的部位。
意守時並不是一味的死守,宜先守再放。
即剛練功時採取短暫的意守,等靜下來就放開,不再意守而順其自然。
如果希望練功進展較快的話,應該採取自然、無為的策略。
讓內氣系統依照程度一步一步地往上發展。
以意領氣不符合自然的練功原則,也比較可能出偏差,
也不利於入靜和進入較佳的氣功態。
第十八章 收功
練功後一定要收功。
基本收功動作:手掌相疊輕輕按在肚臍附近,轉圓圈揉腹。
練自發功在充分發功後,內氣系統的自我調整告一段落,
自然會做出各種收功的動作。
收功的內在意義:內氣系統由練功時活躍的氣功態,快速進行調整而回復到穩定的平常態。
收功的作用:
1. 進行脈氣的調整。
讓練功時所集中調度的氣,經過一番流轉、調節之後,回歸各個丹球和各條經脈。
2. 排掉多餘的、品質較差的壞氣。
用兩隻手掌從頭、胸、腹,順著大腿往下摩擦。
腳底直接接觸地面,排氣的效果比較好。
第十九章 走火與入魔
走火的現象:
內氣流竄不已、胸悶、氣脹、腹脹、頭脹、頭昏、頭痛、丹田過熱、身體燥熱、
頭或肢體搖擺幾小時不能停。
走火的成因:練功後內氣仍然累積在局部,沒有分散到全身。
1. 意念太強
2. 以意領氣
3. 練功不充分
4. 收功不完全
5. 練功太多太雜
6. 突然受到驚嚇
走火的對治方法:
1. 不要驚慌、儘量放輕鬆
2. 再重新充分地練功
3. 多做收功動作
4. 就醫: 如果幾小時後情況還是很嚴重,可以請高功者幫忙。
5. 暫停練功一段時間,讓內氣自然慢慢分散。
入魔的現象:
練功時出現幻景。
不要迷信,不要追求幻景、神通。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入魔的成因:楞嚴經有詳細的解說。
1. 內氣激發了腦中潛在的記憶系統
2. 高度入靜時,生物電磁場增強,影響了視覺、聽覺神經。
入魔的對治方法:
1. 不理會幻景
2. 默念神佛的名號
3. 練功後沿著經脈路線拍打頭部和身體
4. 暫時停止練功
附身和練功入魔有極大的差別,不能混為一談。
並不是練氣功會被附體,相反地,練功後身心強化了,內氣旺盛,百邪不能侵。
第三篇 自發功
第二十章 怎樣開始練自發功
自發功的原理:
有了練功的意念
=>身心鬆、靜、自然
=>腦中發出alpha波
=>引發丹田進入氣功態
=>推動內氣在經脈中加強運行
=>產生一股內力驅使身體做出動作
方法:
閉上眼睛,兩腳自然地站著;
不必管身體的姿勢和呼吸,完全順其自然;
心情儘量放輕鬆,慢慢地平靜下來。
重點:
順著內力的動向和韻律而動作,
完全放任自然,不加以抑制。
一直練到自發收功。
第二十一章 自發功的動作
微動:手指發熱、發脹、發麻、緩緩移動;
身體前後晃動、左右擺動、晃圓圈;
頭部和頸部緩慢搖晃。
大動:上下抖動、繞圈走動、倒退走、翻滾、原地快速旋轉、...
治病動作:自動用手拍打病痛部位;
循經脈路線按摩、點穴;
身體大幅度彎曲、扭動、擺動、...
各種動功:外丹功、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
結手印、瑜珈、跳舞、打拳、採氣、...
各種靜功:靜坐、靜臥、站樁、...
快速旋轉是練自發功的過程中最難以通過的關卡。
過了這一關,練功跨入了更高層次,以後所出現的招式動作就會更加精彩。
克服快速旋轉的過關對策:
1. 順應體內的轉速而快轉
2. 改採坐姿練功
3. 請高功者帶功
發出其特的聲音:宣洩壓力、治病、開發唸咒能力。
做出怪異的表情:開發頭部丹田的初期階段。
第二十二章 自發功的功法之演進
發展基本氣路
發展複合氣路
發展體外氣路和氣場:
1. 穴位輸氣
2. 佈場護體
3. 變換方位
第二十三章 採氣與排氣
自發功的採氣是完全自動的。
經常在氣好的環境中一面採氣一面練功,是練功精進的要訣之一。
自發功常出現的採氣方法:
1. 目攝法
2. 吞納法
3. 接觸法
4. 穴道採氣法
5. 觀想法
6. 手印法
7. 採日月精華法
自發功常出現的排氣方法:
1. 體表微弱地排氣
2. 用鼻到腹丹田這一段氣路排氣
3. 用手排氣
4. 用腳排氣
人體天生具有選取好氣、排除壞氣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固氣的本能,不用擔心被別人偷氣
意念會影響採氣
要能夠大量進行採氣,要訣如下:
1. 發展內氣系統
2. 採氣的意念
3. 主動接近好氣多的環境
4. 保持鬆、靜、自然、愉快
5. 採氣後接著練功、收功
6. 少吃一點
第二十四章 手印、頭印與身印
練功到了腹丹田和胸丹田的丹球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會自動結手印、頭印和身印。
第二十五章 特異功能
開天眼的條件:
1. 具有強大的發射及接收外氣的能力
2. 腦部建立了成像的管道,使得外氣轉換成的電流經過這個管道的處理,
最後通到成像的部位而形成影像
3. 能夠高度入靜,以減低雜訊的干擾
咒語: 內氣系統與發聲器官建立了某種方式的連繫
辟穀
第二十六章 練功的進展層次
內氣系統的發展層次
入靜的層次
初級氣功
中級氣功
高級氣功
最高級氣功
沒有止境,也許最終的境界是涅盤吧!
第二十七章 練功的精進的祕訣
開放身心,將意念和氣的運行放到最大最遠,融入廣闊深邃的宇宙中攝取能量。
練功需要強調修身養性的道理
集體組場練功
第二十八章 宗教與氣功
宗教信仰有助於練功精進
念佛有助於入靜
在氣功態下念佛時,可感應到佛、菩薩的加持,氣源源由頭上湧入。
佛經、道家經典,許多部分都是在描述入定、入靜的方法及狀態。
第二十九章 登山與練功
山上氣又多又好。
第四篇 氣功治病
第三十章 氣功強身治病的原理
內氣系統對生理系統的重要作用:
1. 在胚胎期,導引其發育成形
2. 主導其運作,幫助其受損之後的癒合及再生
各個丹球與生理系統的關聯。
在身心處於放鬆、安靜、愉悅、專注之時,
腦部發出alpha波,驅使內氣系統以較佳的狀態運作,
內氣運行量增加,體內能量與信息的流通更順暢,
使得生理系統的活性、免疫力、自然治癒力都跟著增強。
病氣可能是頻率偏高(遠遠偏離共振頻率)或信息有了偏差的人體電。
第三十一章 練自發功治病
練自發功者在氣功態之下,會自動找出身體上的疾病,
並針對病症做出適當的治療動作。
排毒反應。
第三十二章 布氣治病
人與人之間彼此的氣能夠互相交流。
功力高強的練功者主動發放外氣給他人,增加並調整其脈氣,
以助其治病,或協助其練功精進,稱為布氣。
布氣的作用:
1. 調整脈氣:補充脈氣、排除病氣、瀉氣(散氣)。
2. 調整內氣系統:激發氣功態、調整丹球的運作模式、通經活脈、調整內氣的信息。
布氣時,氣的來源:
1. 用自身的內氣
2. 引自然界的外氣
布氣的方式:
1. 觸身布氣:用單掌在穴位上輸氣、用雙掌在穴位上理氣
2. 隔空布氣:手照、目照、意照。對醫者比較安全,由於經過地層的過濾作用,
一般不會有病氣殘留的問題。
怎樣判斷適不適合為病人治病?
最好的方法是在練自發功的無意識狀態下,觀察是否會主動為其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