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Windows 7目前只是Beta版,但已經提供不少優於Vista、XP的操作介面及設定,三者究竟差在哪裡?現在你可以先別急著安裝,PC home讓你用看的就能認識、比較Windows 7。
Change 1:用工作列快速預覽執行程式
沒錯,要說Windows 7變漂亮的地方,不能不知道Superbar工作列。聽起來很陌生的Superbar,其實就是Taskbar的變身,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工作列,因為在 Vista推出時,不斷有消息預告工作列會變得很漂亮,就像Mac OSX Dock一樣漂亮,但結果卻讓人很失望,因此這回Superbar出色的表現,可是獲得不少好評。
話說兼顧美觀及實用的Superbar,可稱得上是Windows在工作列上的大革新,除了強調圖示化的概念及群組整合外,亦結合捷徑列及預覽的功能,讓工作列可以更乾淨、有條理,又不失直覺與便利用。
Change 2:Aero特效更貼心,視窗調整超順手
在Vista開始使用的Windows Aero,主要運於用於Windows Flip及Windows Flip 3D上,其中最吸引人的目光的地方,在於提供半透明視窗的視覺效果。
進入到Windows 7之後,Aero所提供的特效更有趣,首先「Aero Peek」結合桌面顯示功能,當游標放置在按鈕上時,桌面的視窗會變成透明的,但雙擊兩下時,所有視窗又將縮放於工作列。而「Aero Snap」是將視窗拖曳到頂端或左右邊緣時,視窗會調整為全螢幕或半個螢幕的大小。至於「Aero Shake」則是將視窗左右或上下晃動後,其它視窗便會被最小化至工作列。而預期在Windows 7正式版推出時,也將會有更好玩的Aero。
Change 3:開始功能表的關機、休眠不搞混
在Windows XP裡的傳統功能表,正式於Windows 7下卸除了,從此沒得選擇、也必需接納,這「不算新」的開始功能表。
之所以說不算新,是因為在XP時也提供了這種「折合式」選單,不過,考量到部分使用者於折合式選單的接受度不大,因此在Vista下還是可切換為XP下的傳統開始功能表。
而從XP發展到Vista的時期,除了選單裡的內容進一步修改外,亦提供視窗邊框的半透明效果,讓視窗變得更加漂亮。此外,左下角具備「即時搜尋」欄位,以利於搜尋的工作。而發展到Windows 7時,則將Vista下休眠與關機易混淆的問題做了調整,亦能自訂關機或休眠鍵。
Change 4:記住常用檔案,開檔更快
若單純從操作介面的外觀來看,從Vista到Windows 7的改變幅度,並沒有Windows XP轉變為Vista時來得大。不過,Windows 7在直覺化、便
利性、群組的著墨,要比Vista來得親切,其中看似普通的Jump List就是明顯的例子。
例如從開始功能表彈跳出來的Jump List選單裡,除了延續在Vista時,可紀錄近期開啟的檔案或程式的功能外,還多了「固定」的設定,在此你可以把經常要使用的檔案特別「釘」起來,往後也就不會被後來開啟的檔案給蓋過。此外,暫存於工作列上的項目,也提供Jump List選單,當然也提供將它「釘」起來的功能,可把它立即設為快捷啟動鍵。
Change 5:關鍵字搜尋,找檔案更精準
使用Windows 7及Vista的搜尋功能時,只要按下開始功能表,便能於左下方看見可直接輸入文字的「搜尋」欄位,但在XP時就得從開始功能表點選搜尋後,再於出現的視窗裡,輸入欲搜尋的項目。
雖然XP的搜尋也只是多了個點選的步驟,但就是得多花些時間,且功能與Windows 7及Vista相比,還稍嫌陽春了些。因為在Windows 7及Vista裡,只要輸入關鍵字,搜尋的內容除了檔案名稱之外,還包含檔案的其他內容,例如作者、檔案類型、電子郵件等,且搜尋到的程式,直接點選便能執行。
此外,在Windows 7下,找到符合的關鍵字時,會特別以色塊顯示,讓使用者一目了然。
Change 6:用媒體櫃分類,四散檔案一把抓
其實在Windows 7裡,檔案總管變得不太一樣,除了同樣在「附屬應甪程式」裡開啟之外,裡頭還多了媒體櫃(英譯為Libraries)的項目。
在加入媒體櫃的功能後,也等於是將Vista下的檔案總管再提升,往後除了被動的找尋檔案之外,還能主動的「搜尋」及「整合」資料夾。因為只要平時瀏覽檔案時,多按二下滑鼠,就能將各式檔案分類歸納至媒體櫃裡;日後在媒體櫃下,點選任一分類項目,就會列出該類別的所有檔案。
簡言之,不論檔案存放在哪個儲存碟裡,利用媒體櫃都可直接叫出來。此外,妥善運用Superbar及媒體櫃,還可讓桌面不用存放一堆檔案及捷徑,保持桌面的乾淨。
Change 7:檔案內容直接預覽,免開檔
顧名思義,檔案總管是找尋檔案最佳的利器,因為只要逐層檢視,就能找到想要的檔案,且雖然不夠迅速,但至少有系統。
在XP時,檔案總管就已經是分層排列的機制,但若電腦裡的資料夾夠多,層層展開找尋就得花費不少時間。而到了Vista後,檔案總管結合搜尋、檢視及管理的功能,並於右側的瀏覽視窗下提供檔案詳細資訊的「明細窗格」,讓使用者可快速獲得檔案明細。
到了Windows 7則更加進化,右側的瀏覽視窗又再分割為可瀏覽檔案內容的視窗,只要電腦裝了開啟檔案的程式,大都支援點選便就瀏覽內容的功能,也就是說,未來找尋檔案時,可先點選瀏覽檔案後,再決定是否開啟。
Change 8:更簡單、快速找到控制項
以控制台的分類來看,Windows 7與Vista的差異性並不大,不過稍微做了分類的微調,且在類別的描述說明更加清楚。
因此,從Vista轉換為Windows 7應不需花太多時間適應,不過若直接由XP轉換至Windows 7,就得多花費些時間習慣。原因在於,光是Vista控制台中的項目,就比XP多出一倍比上,且裡面多了不少攸關電腦的設定選項,所以得花些時間認識控制台的分類。
當然,綜合來看,Windows 7與Vista裡的控制台項目,幾乎可掌控及更改電腦的大部分設定,自然比XP控制台所提供的功能更加有系統及便利。此外,不管是Windows 7、Vista、XP都提供了切換傳統模式的選項。
Change 9:實真圖示顯示外接裝置
在Windows的控制台裡,提供了硬體的管理功能,包括了印表機、視訊攝影機、掃瞄器等等,在這裡可進行軟硬體整合設定。
在XP時,只有幾項固定的項目會顯示,而發展到了Vista則提供小圖示配上文字選項的方式,不過提供的項目比較制式。
到了Windows 7時,提供了圖示化的顯示功能,在接上新的裝置時,系統會出現與實際裝置幾乎相同的圖示,讓使用者快速辨識電腦上安裝了哪些硬體。且按下滑鼠右鍵時,可選擇該硬體的說明及設定項目,甚至還可連結下載驅動程式等等。不過,這項功能目前尚未成熟,還得其他周邊硬體廠商支援,才能夠完整呈現。
Change 10:安全分級警示不再擾人
在Windows Vista推出時,為了強調安全機制,特別推出使用者控制帳戶(簡稱UAC)功能,但一旦開啟UAC之後,在安裝軟體、執行工具程式時,就會不斷彈跳出警告視窗詢問,雖然這是為了電腦安全的美意及機制,但不斷跳出來的確認視窗,還是相當擾人。
因此,在Windows 7時,特別將UAC分為四級,使用者可依個人需求及偏好自行定義UAC等級,如此也能達到不同需求的安全機制服務,且設定簡單,只要進入控制台裡的「系統及安全」項下,便能完成設定,相當便利。
不過,話說Windows 7要挑戰免於病毒感染的目標,恐怕就不能將UAC設定至最低級,而目前預設的UAC則為中上等級。
Change 11:支援多點觸控,操作更直覺
Windows 7內建支援Multi-Touch功能,能夠在支援多點的觸控的螢幕或筆電的觸控板上進行各式各樣的操作。例如利用兩隻手指縮放、旋轉照片,或是用手指掃過螢幕進行換頁。當要輸入文字時,只要輕點一下就能在桌面上開啟大尺吋的螢幕鍵盤直接輸入。比起過往Vista下的觸控功能具有更佳的支援度,也讓電腦變得更容易使用。
這次我們借來了HP的TouchSmart系列進行測試,雖能開啟多點觸控功能,但僅能在內建程式與Windows Live相片圖庫中使用。像Photoshop等程式得要等正式推出後才可能透過更新支援。不過大部份需要鍵盤滑鼠的操作都可透過觸控來完成,使得用電腦的門檻更低,學習更無壓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