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9/05/31 01:22:28 瀏覽2116|回應7|推薦11 | |||
| |||
| |||
引用文章馬感謝招待「不包括地震」 多年以來,不論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對「中華民國」的新聞報導〈或引述政治人物的措詞〉,經常都用「台灣」取代,對這種偏差,讓人為之戚戚焉,而且日甚一日。 大部分的媒體,其立場是維護「中華民國」,至少,不致於否定「中華民國」,但是幾乎都習慣的用「台灣」取代了「中華民國」,即使是聯合報,堪稱為捍衛「中華民國」最力的代表媒體之一,竟也不免如此。 以本文引述的這一則報導為例,完全是關於「國家」外交,尤其還是「國家元首」訪問「邦交國」。然而第一段一開始,「強調改善兩岸關係不影響 台灣拓展外交 」,這一句話應該是引述自「中華民國」的「總統」馬英九先生,馬總統絕不是「台灣國」的總統,那為什麼出自總統之口的「中華民國」,卻變成了「台灣」呢? 至於最後一段,「加上當地飄揚許多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首都貝爾墨邦充滿濃濃 台灣味 」,聯合報記者是在形容「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之後,接續用「充滿濃濃 台灣味 」,對如此單純、明確關於元首行使國家主權的外交新聞,竟不能用一句「充滿濃濃 中華民國味 」來報導,實在不得體,然而一路通過編審,如此刊登出來了。 我在台灣出生長大,當然認同「台灣」這塊土地與同胞,也不否定我是「台灣人」,在生活的領域,我接受一切使用「台灣」為名的 『暱稱』與『簡稱』 ,但是當涉及國家主權時,我堅持要清楚的表達我是「中華民國」國民,那是一種自尊、自愛,也是一種對歷史的尊敬,對開國先烈的感懷與道義。小民如此,影響力大的媒體、政治人物更應慎重,身為國家代表的元首,尤其不容含糊、機巧,甚至為了政治利益而便宜行事。 吾人必須省思,所謂「本土」「台灣」「愛台灣」「台灣意識」,長期以來被政客利用,已經變質為操作民粹與政治利益的工具,國家認同因而模糊,人民情感為之撕裂,國家整體戰力因而衰頹,貪污腐化藉此包庇,政治倫理、司法貞操、商業道德、政商分際,乃至軍人武德,所有價值體系幾乎動搖崩潰,無非肇因於此!究其罪魁禍首,卻正是掌握過國家最高權力的李登輝、陳水扁! 李、扁接續傾國家之力摧殘了國家二十年,即使積非成是,造成形勢,尤其對政治競爭或與之聲息對應的媒體經營,更形成了現實的「市場」主流,然而,上述操作「台灣意識」而形成之國家沉疴,我們還能視而不見、感而不覺嗎? 980519 聯合晚報有一則新聞:「意識形態 阻撓台經濟發展」,報導指出「針對國際洛桑學院調查,台灣競爭力排名下降 10 名,韓國上升 4 名」。新聞並引述馬總統說:「韓國是因為沒有意識形態,對於有利的方向就大力投入,這才是台灣經濟發展未來要走的路。」馬總統既然明白我國現階段積弱的病灶在意識型態,就不該坐視其蔓延,繼續迷失在政敵的戰霧中,耽溺於政治鴉片而不自拔。馬總統應該有智慧、有能力作出最簡單、最正確的論述,重新凝聚國家意志,並憑藉為爭取國家最大利益的張本,而非自恃個人的人格特質、權宜的善意與自以為是的意志! 媒體報導總統之言固然是「有所本」,然而未能善盡言責,甚至更為偏差如上述「 台灣味 」者,其中豈無市場考量?恕我如此苛責聯合報,是基於聯合報既為捍衛「中華民國」與國家利益一以貫之的大報之一,在當前局勢下,有責任,也有實力,與時俱進做得更強毅凜然,成為媒體救國的先行者。標榜愛台灣當然沒錯,可是不應該自我壓抑「中華民國」,主張「中華民國」更不代表不愛台灣。 前中國時報社長王健壯先生, 980517 日在聯合報發表一篇「這才像個知識分子」,指出克魯曼能博得「最有影響力知識分子」的名聲,跟他的諾貝爾桂冠無關,而是跟他替《紐約時報》寫專欄有關,也跟他是個始終如一的進步主義者有關。、、、「他期望歐巴馬做個像羅斯福那樣無懼於甚至歡迎右派痛恨的總統,否則永遠拔除不掉「運動保守主義」的禍根。」 意識型態的禍患至明,以「中華民國」凝聚國家認同的正當性、必要性亦不待言,「中華民國」正陷於煮青蛙般的消失危機,值得總統、媒體與國人注意改正。 延伸閱讀: 意識形態 阻 撓 台經濟發 展 長虹翻唱:中華民國頌 |
- Jun 17 Wed 2009 21:00
中華民國消失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