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與現像之背後-「靈魂在物理學上的理論模型」

每個人都曾經看過了很多讓我們感動的作品,並對創作者能將這些心跡,描寫
的如此貼切而感到感動,版主在創作一些漫畫與文章的時候,也常常有許多讀
者的留言就是「心有戚戚焉」。

心有戚戚焉是一種「對對對,就是那種感覺--一種沒經歷過不會曉得,有經歷
過就會起共鳴,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有搔到癢處、有抓到痛處的會心一笑、心
知肚明。」

這種感覺很重要

因為它可能暗示的就是-----我們都是同一個「意識」下的不同「折射」。


前面的文章有提到本體與現像,而本體的部份其實詮釋的有些模糊(也很難說
得具體啦),儘管道可道非常道,但還是有一種感覺,一種情狀,是可以大致
描述的,如此有助於本體理論架構的建立,而真正能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我們的心靈是很敏感的,有些道理到底對不對,我們心中其實都大致能做
覺察,只是不那麼明顯可以言說罷了。

佛學把般若系的經典將近數十萬字的法要,濃縮成二百多個字的心經,而心
經中最主要的核心概念--「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便將整個法界的本體與現像作了畫龍點睛的說明。

科學家對靈魂的質疑可以以下三個重要的問題來含括:

1如果靈魂不是物質,那它怎麼驅動屬於物質的肉體?
2意識的作用必需依靠記憶,那靈魂儲存記憶體的地方在哪裡?怎麼可能沒有質量?
3我們只能觀察到肉體的作用,也能觀察到腦波的變化,就跟電腦一樣,只要有刺
 激與回饋的系統機制,就不需要另外「製造」一個靈魂的概念來使事情複雜化。

而要回答這個問題,量子力學似乎提出了相當合理說明的可能性

如果依照古典的牛頓力學,物質就是由更小的物質堆積而成,因此桌子由木頭製成
木頭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等組合而成。


只是到了微觀的量子層次後,科學家發現-事情好像變的沒那麼簡單

科學家發現,這個宇宙本來是沒有,後來經過大爆炸後,宇宙才開始生成與演化,
而無中怎麼會生有呢?原來並沒有「虛無」這個東西,而是真空,真空可以被想像
成一個叫做「迪拉克海」的空無海洋,而這海洋經過能量的撞擊後,就會從空裡面
製造出一個陽電子,也同時產生出一個負電子(也就是所謂的反物質),用數學來
說明的話會比較容易懂,也就是說,本來這個世界都是0(真空)結果,真空受到
刺激後就變成了-1的反物質與正1的正物質(也可能是-5與5,視情況而定)
,而我們現在這個所謂「實在」的宇宙,就是由正物質所合成的,如果有一天,
這個正宇宙遇到了反宇宙,我們大家就都一起回歸到真空的狀態了。

因此佛經說「真空生妙有」看來還真的有一點道理,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
站得住腳了,空無有成為物質的潛力,而物質也有隨時變成空無的可能。

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宇宙可就完全改觀了,靈魂的合理性也才找得到科學化的解
釋,如果將靈魂看成是一種反物質,而它會與正物質作同頻率的亞空間振動,因此
它不需要真的接觸到物質,它就可以透過它在正物質世界的電子對,來操作物質空
間,而這個反物質由於處於尚未「具體化」的迪拉克海洋中,因此它是有「選擇性
」的,它是還沒被這物質世界「定型化」的,它有了某種彈性與聯結,可以與迪拉
克海洋的各種「意識」作潛在的溝通。

在經典的描述中是如此形容的,宇宙的法界體性像是海洋,而每個人的意識像是波
浪,每個波浪看起來有自已獨立的樣態與形式,但它背後的基礎還是共同的海洋,
因此嚴格說起來這個宇宙只有一個靈魂,而我們這些眾生只是這個靈魂在物質界的
不同折射。

不同宗教對這同一個本體可能有不同的稱呼,可能稱之為神、一切萬有、或是法身

若是真正體悟了這一個層面,那所謂的「割肉餵虎」、「捨身取義」就有了合理的
解釋(既然大家都是一體,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選擇融入整體,取得完整的智慧與
幸福,自然比獨自無明受苦,受偏見折磨好多囉。)

(也可說是相當於有加入網路連線的平行演算電腦與獨立演算的陽春電腦之差別)


因此,我們總是有一種感覺,我們悲傷,我們也知道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悲傷,我們
快樂,我們也隱隱約約的知道這種快樂在每個人身上都是一樣的,因為如果我們不
是真的這樣想,我怎麼會認為我寫這些文章,你們有看得懂的可能性呢?

因為我相信深層的你們與我是一樣的,所以我的分享也才有意義。

這是很重要的關鍵,不過一般人並沒有很察覺這個部份,我們如果純以物質的演化
來看這件事,就會覺得很不合理,理論上如果說每個人有不同的基因、不同的環境
演化,就會產生不同的物質基礎,那麼這個世界照理來說不太能進行觀念的溝通,
(這裡指的溝通是說就算想要認真了解對方的意思也無法了解--完全不能交集),但
我們其實知道,除非對方選擇漠視、偏執、拒絕,否則最後一定還是能取得一種我
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那種聯結,而這種聯結,正是人工智慧現在作不到的奧妙所在


換個角度看,並沒有所謂的物質與物質的互動,而是高能量的場與低能量的場之間
的流動,意思就是說,甲物與乙物之間看起來有距離,但其實是沒有的,因為所有
的事物之間都一定有某種東西在其中作聯結的作用,差別只在於是看得見的「物質
」能量,與看不見的「空無」能量而已。

如果一物真的與另一物不相干且沒有接觸,那麼這一物不會受到萬有引力的吸引
,也不會受到重力、弱核力、強核力、電磁力的影響,那它就是真的「獨立」於
這個宇宙了。

而這個東西,我們人也永遠看不到,因為它不會有讓我們看到、感覺到、偵測到
、雷達反射到的可能。

也因此這宇宙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連的,互相影響的,而這正如經典所言:「此有故
彼有、此無故彼無」。



了解了這層道理,許多經典重頭看,就又會看出不一樣的東西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 秜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