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影片/危機倒數 「最佳」賣座最差 
【聯合報╱記者項貽斐/綜合報導】 2010.03.09
 
戰爭電影「危機倒數」口碑佳但美國票房卻不怎樣。
圖/甲 上提供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勇奪最佳影片等6項大獎的「危機倒數」,除了是奧斯卡影史上近25年來首部 獲最佳影片的戰爭片,也是數十年來美國賣座最差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今年是奧斯卡金像獎自1943年以來,頭一次將最佳影片入圍者增加到10部。1943 年10部入圍影片角逐的結果,由以二次大戰諜報鬥爭與亂世兒女情仇為背景的「北非諜影」勝出;今年摘下桂冠的「危機倒數」則 刻劃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面臨的危機與荒謬心境。

在歷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中,戰爭題材經常出現,像是1953年的「亂世忠魂」、 1957年的「桂河大橋」各以低階軍人和泰緬邊界美軍與英軍的角度重新觀看戰爭,1962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則呈現一次大戰爆發 後,英國傳奇軍事謀略家在土耳其入侵阿拉伯的戰爭中的迷失。

不過在1970年代起,戰爭電影內容又因時代而有改變,刻劃的戰爭從第一、二次大戰,轉 變為美軍參與的越戰或是「藉古諷今」地以二戰象徵越戰。1970年的「巴頓將軍」上映時,越戰正值慘烈,該片主角巴頓將軍的經典台詞 「我愛打仗、勝過我的生命」,讓反戰與主戰的觀眾都從中找到想要的訊息,該片也拿下亮麗的票房成績。

1978年的「越戰獵鹿人」是充滿明顯反戰色彩的電影,片中描述3位賓州小鎮長大的男人 赴越南打仗後,不但沒因此成為戰爭英雄,反而傷痕累累地返鄉。該片在越戰結束後推出,一樣造成票房與口碑的雙贏。1986 年的「前進高棉」則是導演奧利佛史東以自身的越戰經驗,檢視戰爭裡同袍之情和人性扭曲的矛盾。

若以現在的幣值換算,「巴頓將軍」、「越戰獵鹿人」與「前進高棉」在大環境氛圍與奧斯卡 加持下,美國票房分為3億600萬美元(約台幣97億5,830萬)、1億6,260萬美元(約台幣51億8,530萬)與2億8,290 萬美元(約台幣90億2,170萬)。反觀同樣反戰的「危機倒數」在去年中於美國上映,票房僅1,470萬美元(約台幣4億 6,878萬),究竟是觀眾對題材感到疲乏,還是少了激情只剩虛無的戰爭已無法引起共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 秜涓 的頭像
    吳 秜涓

    吳 秜涓的部落格

    吳 秜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