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作者最後一句話:朋友某些時候是比子女重要的。
>
>  
> 下坡路上你和我
>  
> 每個人都知道,辛苦將子女養大成人、卻被「拋棄」的滋味,
並不好受。
>  
> 周日上午,一位皮膚科醫生好友開了大老遠的車,
帶了鍋自己燒的蚵仔麵線上門。
>  
> 他開門見山說:「這是按新買食譜,一步步做出來的,
不曉得好不好吃?但太太
>  
> 回台灣、家中空無一人,只有拿來與好友們分享。」想也知道,
醫生燒的菜怎麼會
>  
> 好吃?但瞧著朋友一臉孤寂落寞的神情,我還真不忍心挖苦他;
再看那不惜工本、真
>  
> 材實料、又費時耗勁煮出的大腸蚵仔麵線,
老友甚至連拌料都已考慮周全,特地提來
>  
> 工研黑醋以及洗淨細剁的香菜,一整鍋溫馨友情,怎會不「好吃」?
>  
> 他、另一位醫生與我,三人可謂「同病相憐」。
我 們各自培育出了個醫生兒子,
>  
> 但他們畢業後,根本無意接下老爸們辛苦建立的診所;
將老爸看得一文不值也
>  
> 就罷了,最氣人的是還刻意跑到東岸、躲的遠遠的,避不見面。
三人遭遇不盡相
>  
> 同,卻都同樣覺得被兒子「甩」了!
>  
> 我們一輩子辛勤努力,卻被下一代全盤否定;同為天涯淪落人,
既然兒 子不理,只
>  
> 好與朋友彼此支撐、相互照應。諷刺的是,同樣都是「失敗」,
原因卻迥然相異。
>  
> 一個愛心給的太多,將孩子寵壞了;另兩個則是管教過嚴,
引發兒子憤怒反彈。出
>  
> 發點相同,全都基於父愛,但關愛方式相異,卻是殊途同歸、
結果相仿。
>  
> 人生難事事如願,子女和父母各有各的「心思」,
使得衝突發生在所難免。天下無
>  
> 不疼惜子女的父母,有誤會、衝突時,永遠是父母親退讓,但我想提
>  
> 醒父母們,我們
>  
> 雖須反省自己、改變作法和關愛方式,
卻也須給子女犯錯成長的空間;
>  
> 另外還得要雍容大度,該記的記、該忘的忘、答應過要給的,
務必記得。事過境遷  後,
> 趕緊把衝突忘得乾乾淨淨,千萬別自尋煩惱。
>  
> 心裡要想著,兒孫自有兒孫福,聰明的做法,
是與他們保持適 當距離,同時自己更要有群
> 年齡相仿的朋友,既能笑鬧在一起,又能相互照應。
像我們這群老友,每周
>  
> 日爬山健行,之後再由大方又愛燒菜的某醫生提供菜餚解飢;
我們都笑他,他是天生愛心
> 過剩,兒女不領情,便由同儕們代為享受笑納。
>  
> 相處久後,我不禁覺得,有些人似乎天生就為別人而活;
他 們能力極強、富愛心,缺的只
> 是能分霑雨露、受其照顧的人。當這老兄的朋友,簡直是幸福極了,
不僅平時有吃有喝,年
> 節派對再三邀你務必賞光;生病時甚至親自上門探視、送藥;
非他專長時,還親自幫你打電
> 話給熟識的專科醫生,叮嚀其特別照顧,事事考慮周全。
>  
> 唉!要是我能當他兒子,該有多好.
>  
> 下坡路上,有這麼多瞭解自己,又能玩在一塊、
彼此相互照顧的朋友,讓我在黃昏人生時
> 真正醒悟,朋友某些時候是比子女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 秜涓 的頭像
    吳 秜涓

    吳 秜涓的部落格

    吳 秜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