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的遺囑中,對於自己死後的葬儀,表現出一種與前代及當時世人厚葬之風完全不同的作派。一是墓地要選"瘠薄之地",不佔良 田;二是墓地須與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共用,不單獨建陵園;三是平地深埋,"不封不樹",不造墳不樹碑;四是死後大辦喪事,不 厚葬,所謂"無藏金玉珍寶"。曹操一世之雄,生時擁有四海財富,而自選薄葬,讓人始料不及。
且不管他是否真正薄葬自己。曹操這麼"廣而告之"的目的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首先,曹操曾為盜墓賊,這是袁紹討伐曹操時陳琳所 作檄文中說的:"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 發立中郎將、摸全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史料上記載曹操生前曾專門設立"發丘中郎將"與"摸金校尉"數十人,盜挖天下塚墓。
歷代王侯將相盜墓者不在少數,如西楚霸王項羽、漢代廣川王劉去疾,但像曹操一樣專門設置機構與官職來掘墓淘金的,卻算得空前絕 後。正是因為曹操生前曾幹過盜墓勾當,以他多疑的性格,便用一份廣而告之的《終令》來迷惑後人;標榜薄葬,無非防人盜其塚 墓,怕死後不得安寧。這是曹操的狡黠之處。
其實,標榜薄葬以求安臥地下永享太平的,也不僅曹操一人,如北魏征南將軍司張詹基,刻其碑曰:"白揪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 入,瓦器不藏。嗟矣後人,幸勿我傷"(《荊州記》)。當時之人莫不信以為真,天下塚墓盜盡,唯張墓無恙。到南朝元嘉六年,天下大亂, 難民發張墓,見墓內"金銀錫銅之器燦然率備,有二朱漆棺槨,金釘如星"。一個謊話,終被揭穿。
又如唐李世民自撰碑文說:"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峻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 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這段標榜,更是一個大大的謊言、墓內"宏麗不異人間"便可證之。回到曹操《終令》上來,我們完全可以 斷定他向世人扯了一個彌天大謊,他的標榜,很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曹操不僅想用薄葬的大謊欺瞞世人,以圖地下太平,他還設置了七十二座疑塚,來防止後人盜墓。這從《輿繁備考》與《方輿紀要》中 都可以查到,所謂"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塚,乃設疑塚七十二"。以假亂真,迷惑世人,這就是曹操行事的詭秘之處。
考查史籍資料,未見有關曹操真墓被發現或被盜的記錄。曹操使出的障眼法,真的讓他的軀殼連同一生功過與奇珍異寶,都從這個世界 上神秘地消失了。世人永遠也找不到他了,他的死與他的生一樣,只是一個謎團,用狡詐與欺瞞編成的謎團。蒲松齡寫了一篇《曹操塚》,說 他埋在漳河的河底,這只不過是小說家的杜曹操的狡黠,其實也體出了一種大智慧,天下之墓十之八九皆被盜賊所毀。唯獨此公能"獨善其 身",也足見其心計深沉了。
盜墓,多是王者行為,從伍子胥,到項羽,再到劉去,都是這樣。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歷史上大規模的盜墓行為都摻雜有官方性質。但 設官方專職「盜掘辦公室」,有明確記載的,最早應該是三國時期的曹操。史書中稱他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 執行盜墓,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是最專業的盜墓者。
曹操盜墓時設「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來歷一直是謎,很可能是曹操的一時戲言,也可能是比喻說法。但在這以後,一直到今 天,「發丘」和「摸金」還代表著盜墓。那麼,「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郎將」和「校尉」,都是古代的軍中職位,「中郎將」在漢代是皇帝身邊的親信紅人,統領皇帝的侍衛,御前將軍。相當於今天專 門擔任京城和國家領導人安全工作的警備司令,級別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馬,非一般人能擔任。「校尉」,在戰國末期已有此官 職,秦漢時為部隊中的中級軍官,級別比中郎將低很多,「中郎將」是指揮官,「校尉」是具體辦事的頭兒。「發丘」,就是盜墓,自然「發 丘中郎將」就是盜墓大隊長;「摸金」指到墓中尋找寶物,「摸金校尉」顧名思義,就是帶著一夥盜墓者干具體事的盜墓小隊長。
曹操的底細大家都清楚,三國時期魏國一號人物,《三國演義》主角之一。本來就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人,但在民間傳說裡,他
卻是一個典型的奸臣形象。曹操最不光彩的地方,其實不在於他的奸,而是其盜墓行為。據說,在他打天下之初,為了籌集軍餉,曹操想到陪
葬甚豐的王陵,遂打起了盜墓的主意。為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獨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
專門負責,打到哪盜到哪,哪座陪葬多盜哪座。
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裡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
墓。曹操的罪惡行為給中國考古學界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史上具體記載了曹操的盜墓行為,在陵墓打開後,他親臨現場,指揮
取寶。《水經註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塚,破棺,收金室數萬斤。」據說,曹操僅憑這一次盜掘所得的財寶,就養活了手下全軍
將士三年,可見盜得財寶之巨。而讓考古專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系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那時沒有大型的起重設備,
曹操手下靠什麼打開陵墓,盜得這些財寶的?沒有人能說得清,這成了一個千古之謎。
不論是出於何種目的掘墓,盜墓都是一種罪過。項羽盜掘讓劉邦找到了攻擊的理由,曹操則讓袁紹抓著了小辮子,成為挨伐的一大罪
狀。袁紹在攻伐曹操前,讓手下很有才華、後世稱「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起草了一份討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
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立中郎將、摸全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就
是這份檄文,讓後世瞭解到了曹操盜墓真相。
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秘葬。《三國誌·
魏書》中記載,公元218年曹操頒布《終令》,即遺囑,表示陵址要選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樹」,陵內「無藏金玉珍
寶」。不只如此,為防盜掘還做了好多疑塚。成書於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塚,乃設疑塚七十二」;同一時期羅大
經著作《鶴林玉露》稱,「漳河上有七十二塚,相傳雲曹操塚也。」史又稱,曹操實際葬在高陵,又稱西陵,但高陵在哪,至今仍
是讓考古界困惑的一個謎團。看來,曹操防盜墓與盜墓都很專業。
作案時間:三國初期
作案地點:永城芒碭山的漢梁孝王墓,今河南商丘永城芒碭山
受害人 :西漢諸王
作案人 :曹操及其軍隊
作案手段:曹操設「摸金校尉」之職,專門盜墓
作案後果:所過隳突(徹底破壞),無骸不露
盜墓性質:官盜
可信程度:有史可查
按常理來說,盜墓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胸懷天下的曹孟德,只要軍隊能吃上飯、打勝仗,哪 裡還在乎背上罵名。
盜墓盜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於是,曹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公元218年,他 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
要知道,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為什麼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呢?推想原因如下:
主要原因是為了防止盜墓。大概是因為自己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也曾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他不 願重蹈覆轍,所以一再要求「薄葬」。這個說法比較可信,他的兒子曹丕就曾分析過諸侯墓被盜的原因:「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 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郭太后也說:「自喪亂以來,墳墓無不發掘,皆由厚葬也。」
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塚」的措施。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鄴城所有的城門全部打開,72具棺木從東南 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輿地紀勝》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塚,乃設疑塚七十二」;同一時期羅大經著作《鶴林玉露》稱,「漳 河上有七十二塚,相傳雲曹操塚也。」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這72座疑塚,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 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曹操文采武略俱全。身居戰亂之際的他,行軍打仗「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他曾寫了一部十多萬字的「兵書」。曹操的自 身武藝也很高強,尤其擅長打獵,曾經一天射得63只野雞。此外,曹操的文學造詣也很深,「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登高必賦,及造 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操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莫過於《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一個既重情又好色的人
曹操有多少女人,已經無法統計。被曹操立為王后的是卞夫人,她原是個歌舞伎,20歲被操收納為妾。結髮妻丁夫人被廢之後,卞遂 成為正室。曹操能夠把一個歌舞伎出身的女人立為王后,而且終身相伴,配合默契,用情也算難能可貴了。曹操在征宛城時,將張繡的嬸子鄒 氏收納為妾。
曹操對於樂伎姬妝寵愛備至,但有個前提,必須乖乖地侍候。有次曹操睡午覺,命寵妾到某時辰叫醒他。當時辰到時,寵妾見曹丞相睡 得正熟,沒叫醒他,等曹操醒來,立即將這個寵妾用亂棍打死了。
一個死得「不明不白」的人
曹操他殘暴多疑,多疑則傷心,最明顯也最嚴重的就是他的頭痛之癥。晚年他有次感到頭痛難忍。請華佗診脈視病,華佗建議他「用利 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方可除根」。多疑而心狠的曹操以為華佗害他,使華佗死於獄中。華佗被殺後,曹操又遇幾次驚駭,幻見被他殘殺的 馬騰父子、伏皇后、董貴人、二皇子等20餘人,渾身血污,前來索命。曹操病勢加劇,更覺頭目昏眩。次日又覺氣衝上焦,目不見物,不 多時便氣絕而死,壽年66歲。
一個生前摳門死後寒酸的人
與其他的帝王將相相比,曹操墓要寒酸得多。專家解釋說,薄葬制是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一跟他早年參與過盜墓活動,親眼目睹不少 墳墓被盜後屍骨狼藉有關。二是跟他一直提倡的節儉生活有關。據說他10年只蓋一條被子,死的時候穿的衣服上還打著補丁。三 國名將陸遜的孫子陸雲當年在銅雀台見到的曹操遺物:除了曹操蓋過的被褥、使用的腰扇、裹髮巾以外,有幾件東西倒是讓人頗感意外,一 個是曹操在當時居然用上了牙籤一樣的東西來剔牙!曾聽聞曹操生活儉樸,使用過的「牙籤」也不肯丟棄,在這裡得到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