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航(左),1908年5月14日生於遼寧省通化縣。1924年,高志航於奉天中法中學畢業,目睹了日本人在瀋陽的飛揚跋扈、橫行肆虐和地方軍閥只顧混戰、不顧民疾慘境的高志航放棄了報考大學,轉而考入東北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又因為身體、成績、法語均優,被選送法國學習飛行。赴法前,張學良將軍接見他,特將其名改為志航,以示身負航空救國重任,要保衛祖國,成為空中英雄。張光明(右)參加過「八一四」對日空戰,他也是打下第一架敵機的功臣,後移居加州洛杉磯。
中評社香港9月14日電(作者 劉以善)對中國人而言,「八一四」是一個重要的日子,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我對日宣戰,接著「八一三」淞滬之戰爆發,我空軍下達第一號作戰命令──從河南周家口調遣第四大隊抵達杭州保衛筧橋。
8月13日下午4時日本空軍以小部隊空襲筧橋。當時第四大隊剛剛飛抵筧橋機場,正忙著加油及各項彈補作業,直至深夜未稍停歇。次日(8月14日)凌晨三點警報聲大作,大群日機臨空,大隊長高志航立即率「諾斯羅普」及「霍克」機群起飛追擊敵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當即擊落日本「九六式」重轟炸機一架,全隊士氣大振。
稍後在破曉時分,日本海軍「木更津」及「鹿屋」兩個航空隊又襲擊我杭州及筧橋機場,我空軍四大隊又在高志航大隊長率「霍克」機群奮起迎戰,在錢塘江至筧橋之間上空爆發大規模激烈空戰,我軍以精良戰技及高昂士氣,奮勇再擊落日本「八八式」雙翼大型轟炸機四架及「九六式」重轟炸機一架,合計之前擊落的一架,共擊落日機六架,創下中日空戰史六比零的大捷全勝記錄。至此打破了日軍「三月亡華」的迷夢及「皇軍無敵」的妄言。全國同胞在廣播中聽到空戰大勝的消息,無不欣喜若狂。( 下圖為高志航之座機 )
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自此宣佈八月十四日為「空軍節」,高志航大隊長也被譽為「空軍戰神」。而所謂的「筧橋精神」也代表著臨危不懼、寧死不屈、以弱抗強的大無畏精神,從此在空軍代代相傳不息。( 下圖為紀念「八一四」空戰油畫 )
時光荏苒,今年的「八一四」勝戰日已經七十週年了,回顧這段篳路艱辛的建軍史,處處可見空軍先賢的歷史榮光,那是中華民族永不磨滅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