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反攻福建去
 

前言:台灣經貿部門若能整合台商力量,集中到台灣人最熟悉的福建去,主動建立產業聚落,讓福建和台灣產業建立「垂直分工」、「水平呼應」的中心與衛星產業關聯鏈,以福建為腹地、台商參與主導的「大台灣經濟圈」,並非空談。

 

然擁有了七百六十五萬票之「史無前例」的選民授權,馬英九政府就應該依據他在選舉時對選民的許諾,在兩岸經貿方面,勇敢地大步向前走!

 

開放、交流、合作與互惠四大原則,更應該是務實的台灣經貿決策圈的主流思考。

 

也許是系出同源吧,台灣與福建都是閩南人為主體,血緣相親、地緣相近、文化相承、經貿相依的思考下,馬政府應該把海西區視為是兩岸共創雙贏的最佳試點。現在,中國已經正式啟動「海西經濟特區」的政策,馬政府不能錯失良機。

 

一九九五年,廈門大學台研所最早提出「海西經濟特區」﹝台灣海峽西岸經濟特區﹞的概念。當時台灣的經貿決策領導人徐立德、蕭萬長與江丙坤一度非常重視。在企業界中,已過世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也積極推動。

 

當時,台灣的經濟建設委員會就沿續台灣正推動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更進一步地推出「經貿特區」政策,打算由台灣雲林的麥寮工業區、延伸到嘉義海外的離島工業區,擴展到彰化的「彰濱工業區」,以最靠近大陸的台中港當門戶,推動兩岸更進一步的經貿整合。

 

》》雲嘉南、金馬、福建共榮圈

 

這樣的計畫,獲得了當時任閣揆的連戰大力支持,連戰打算在一九九六年台灣首次民選總統後,就大力推動「經貿特區」,和大陸的「海西區」遙相呼應,台閩共創雙贏與共榮。

 

這樣的「共榮圈」,當然可以是「經濟殖民」的國家安全之經濟戰略,當台閩地區經貿更緊密時,台灣受到軍事威脅時,福建首先就受害,福禍相依之下,反而可以牽制中國的強硬派軍事恫嚇。

 

這更可以將台灣與中國的前線「延伸」,金馬不再是「軍事前線」而是「經貿門戶」,在此局面下,金馬當然可以撤軍,台灣也可以省下一大筆國防預算,將資源轉向內部的實質建設與社會福利。

 

更重要的是,既然台商在中國發展,單打獨鬥就可以打出個別的江山,台灣經貿部門若能整合台商力量,集中到台灣人最熟悉的福建去,主動建立產業聚落,讓福建和台灣產業建立「垂直分工」、「水平呼應」的中心與衛星產業關聯鏈,以福建為腹地、台商參與主導的「大台灣經濟圈」,並非空談。

 

可惜,在政治因素考量下,李登輝甫當選就決定兩岸經貿降溫路線,在未知會連戰、徐立德、蕭萬長與江丙坤的背景下,突然喊出了「戒急用忍」,時任經濟部長的江丙坤一度公開不認可,竟被李登輝以「冷凍」對待。

 

》》李登輝毀了台灣經濟戰略優勢

 

在李登輝的「對抗」思維,政治主導經濟的局面下,連戰、蕭萬長與江丙坤從此不敢再提「經貿特區」,相關的政策胎死腹中。

 

到了二○○五年,江丙坤銜時任國民黨黨主席連戰之命,代表國民黨首途往北京進行「破冰之旅」,接著,連戰成功訪問大陸,「連胡會」之後,國民黨方面,才重拾被束之高閣已十年的「台閩雙贏共榮」的思考,重新思考如何因應「海西特區」的發展。

 

二○○七年九月,江丙坤在廈門開幕的海西論壇就提議指出:「海峽西岸經濟特區條件優越,可作為兩岸經貿正常話的起點與未來兩岸共同市場的試辦點」,江丙坤更具體建議可以從農業經濟特區、產業經濟特區、文化產業特區與金融產業四大特區做起。

 

這樣的觀念,應是當時國民黨經貿方面的新主流思維,也是馬英九當時的經濟戰略方向。

 

在江丙坤發言的前一年,二○○六年三月,由馬英九嫡系立委的賴士葆與吳育昇就聯手舉行「海峽西岸和平實驗區」座談會,邀請時任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助陣。蕭萬長就提出了「兩岸經貿交流應以攻勢取代守勢」,在海西特區要求大陸給台灣更多優惠,建立兩岸制度性交流及長期經濟整合的契機。

 

蕭萬長認為,福建省對於海西特區十分積極,尤其台閩經濟合作有「血濃於水」的獨特優勢,台商可透過海西特區作為跳板,當成是前進長江、珠江三角洲的窗口,建立起制度性兩岸經貿的模式。

 

蕭萬長更指出:除經濟事務外,海西特區也可以是大陸涉台事務之全方位「試點」,包含兩岸通航、匯兌及人員交流等事務,都有最好的機會與互信,可以建立起兩岸交流的制度與模式。

 

當時,台灣還是陳水扁執政,蕭萬長與江丙坤的見解,只能是一種「觀點」。

 

但是,現在正是海基會董事長的江丙坤;馬英九大選前「三顧茅蘆」請出山的「經濟總設計師」蕭萬長,還有馬英九嫡系子弟兵賴士葆與吳育昇在鼓吹,應該這樣說,既然馬英九已經執政了,當然可以積極推動「台閩雙贏共榮」。

 

》》台閩雙贏共榮,馬主席有腹案

 

事實上,馬英九對於「台閩雙贏共榮」不僅僅是態度很積極,他應該早就付諸研究了。二○○六年十一月,時任國民黨黨主席的馬英九,曾經責付負責替馬英九規畫政策藍圖的國民黨智庫,研擬海西區的相關政策。

 

這是由馬英九最核心政策幕僚蘇起(現在的國安會秘書長)及高朗(現在的總統府副秘書長)當時所棲身的國民黨智庫「國安組」負責擔綱。智庫「國安組」在二○○六年十一月,提出了江丙坤所鼓吹的「四大特區」方向。

 

首先是鼓吹建立「海西農業特區」,主要精神是運用台灣豐富的農業經濟實務經驗,協助大陸解決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與農民生活等「三農問題」。這不是僅僅靠台灣派出幾個「台灣農民創業團」赴海西就可以解決的。

 

國民黨智庫建議馬英九,在適當的時機,可以建議福建開闢「農業特區」,由台灣農會組織一群有經驗的台灣農民,及相關配合組織負責投資與經營發展,並在成功之後,再將經驗推廣到大陸各農村。

 

至於建立「海西產業特區」,國民黨智庫的思考是希望將這二十年已運作成型的台灣出口機械設備與零組件到大陸,大陸經過加工組裝再銷往日本、歐美的既定「產業供應鏈」再升級。

 

國民黨智庫認為「海西產業特區」有助於兩岸產業深化合作,同時提升彼此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國民黨智庫認為,海西產業特區可以共同推動產業標準,加強研發,運用大陸傲人的基礎科技結合台灣擅長的應用科技與商品化能力,將「海西產業經濟特區」定位成兩岸的研發與製造基地,將福建發展成全球的電子、機械與化工產業之重鎮。

 

》》金融登陸,海西區可當先驅點

 

在服務業方面,台灣方面則是充滿了「邊緣化」的焦慮,因為大陸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許多服務業都將陸續對全球開放,而港澳又已經有了「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下,先行進入大陸取得先機。種種局面都對台灣的服務產業在大陸的發展很不利。因此,台灣方面希望大陸能在福建方面,特別對台灣服務業開放,以「海西服務業特區」,讓台灣的服務業也有一席之地。

 

國民黨智庫更指出,台灣從一九七六年建立了全球獨一無二的票券業,發揮了融通中小企業資金功能居功厥偉,應該可以是海西區可以貢獻的優勢。

 

至於文化交流的深化,加強台閩居民互信方面,國民黨智庫規畫是兩岸合作,共同進行閩南語、閩南史之研究。更要借重「媽祖」信仰等研究交流,讓血濃於水的優勢發揮正面作用。

 

不過,在實務方面,國民黨方面也有疑慮,就是金融業進入大陸的門檻很高,一方面是因為的金融業規模尚無法和世界全面競爭,總資產要一百億美元以上,且入股比例上限是20%,對台灣金融業很不利。

 

另一方面,要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業經濟,台灣依靠的是綿密的「農業金融」,如農漁會的信用合作社機制,規模更無法和銀行業相比,更不利於進入大陸。

 

如何能在金融服務業方面進行更充分的溝通?在「台閩共榮雙贏」之下,尋找兩岸都可以運作的模式,是國民黨智庫方面提出的最大難題。

 

整體而言,透過海西經濟特區,在台灣雲嘉一帶的麥寮、離島與彰濱工業區相呼應,以台中港為門戶,金馬「小三通」當通道。應該是台灣利用福建當經濟腹地,替中南部、雲嘉南從新尋找經濟生路的戰略選擇。

 

正好大陸方面也有意於擴展「海西特區」,台閩雙方的意向應該是很一致的,良機正在當前,一個有自信的政府,正好可以利用此機會,以「大台灣經濟圈」的戰略自信,整合台商與雲嘉南的農業與產業經濟力量,經濟反攻福建,主導福建這個新興經濟圈。

 

這是千載難逢的台灣機會,馬政府可千萬不要又在蔡英文等「逢馬必反」之「親中」抨擊中,和李登輝一樣,再度錯失了良機,也讓有機會分享兩岸經貿交流好處的雲嘉南,因此又再度被邊緣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 秜涓 的頭像
    吳 秜涓

    吳 秜涓的部落格

    吳 秜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