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酷熱環境下,當人體體溫上升時,身體會藉增加排汗及呼吸次數以散熱,降低體溫。不過,若環境溫度過高,體溫急升,體內缺水,便會產生熱衰竭情況,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若體溫再上升又未能及時散熱,更可能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即中暑。此時必須即時替患者降溫及進行急救,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由於個體長時間處於溫熱潮濕的環境中,而在大量排出汗水後,由於忽略「水分」適度的攝取,或者一時飲用過量的水分而忽略「納離子」的補充,而衍生「熱衰竭」的合併症。事實上,「熱衰竭」罹患者體內並無過度熱積蓄的現象,其中心體溫通常低於攝氏39度,其大部分罹患者是以老年人為主,而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暈眩、頭痛、全身衰弱、噁心、嘔吐甚至暈倒或不省人事;罹患個體一旦在被搬離高溫環境後,便會逐漸清醒,此時罹患者可能會呈現冒冷汗、皮膚蒼白、嚴重電解質不平衡甚至血壓降低的現象;假若不及早認知及處理,則會進入「中暑」的病況。
熱衰竭: 熱衰竭是因為所處環境悶熱,出汗過多,導致體內水分及鹽分不足,患者臉部蒼白、身體濕冷、脈搏快而若有頭痛、昏眩、噁心現象。
☆熱衰竭之急救: 1. 將患者送至陰涼 通風的地方,使患者平躺並抬高雙腳。
2. 如果患者清醒,可供應鹽水。
3. 如有痙攣現象,可用濕毛巾加壓於痙攣處,但均勻地施力。
4. 嚴重的患者,需送醫治療。
補充 熱衰竭
定義:中暑或中熱衰竭起因於長時間暴曬於悶熱氣溫下,液體補充缺乏或腦內體溫調節中樞失調。
侵犯處:全身。
流行病學:所有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而老人最常見。
症狀: 1.中暑: .突然的頭昏眼花,虛弱,暈眩和頭痛。 .皮膚呈現熱和乾燥的。 .不出汗。 .體溫變高。 .心跳急促。 .肌肉痙攣。
2.中熱衰竭: .皮膚呈現冷和潮濕的。 .膚色變蒼白。 .脈搏搏動變緩慢。 . 意識混亂。 .肌肉痙攣。 .體溫下降或正常。 .暗黃色的或橘黃色尿液。
病因: 中暑病因: 身體溫度調節中樞失調,導致身體無法散熱。 身體溫度調節中樞失調可能的原因有: . 正常老化現象。 .酗酒。 .慢性的疾病。 .糖尿病。 .血液-血管疾病。 中熱衰竭:出汗和沒有攝取足夠替代性液體,造成體液流失。
危險因子︰ .超過60歲的成人。 .出汗和液體攝取不足。 .最近身體不適引發的體液流失如:嘔吐或腹瀉。 .悶熱的, 潮濕的天氣。 .在熱的環境下工作。
如何預防: .在熱 的天氣裡.穿明亮的,寬鬆的,合適的衣服。 .常常喝水,不要等到口乾才喝水。 .如果你出汗頻繁增加額外水分攝取。假如排尿減少,增加水分攝取。 .如果你覺得過熱,改善你的通風。打開窗戶或使用風扇或空氣調節器。這促進汗水蒸發,使皮膚冷卻。
適切處置: .診斷結果後好好休養 (輕微的病症) 。 .遵從醫師的處置。 .住院治療較低的體溫和藉由靜脈注射提供液體的補充。
診斷評估: .自我症狀的觀察。 .接受醫師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 .實驗室血液和尿液檢驗,了解電解質流失程度。
可能的併發症: .休克。 . 腦損害起因於長期拖延的,體溫上升 (華氏106度或攝氏 41.1度)
預後:適當及時的治療通常1-2天內即可完全痊癒。 .假如有些人的症狀是非常熱但是不出汗: 迅速降溫是主 要方法。 使用冷水浴或包裹濕的床單。安排運送病患至最近的醫院。這是非常緊急的情況! .假如有些人是昏厥但是有流汗:補充液體是主要方法。(水,無刺激性的飲料或果汁) 。不要給含鹽類成分的藥丸。 .除了較輕微的病例外,安排運送到醫院的同時時, 建議通知你的醫師。
用藥:通常這一類的疾病不需要使用到藥物治療。不要給含鹽類成分的藥劑。。建議的活動:症狀改善後不久即可恢復正常活動。
飲食建議:沒有特別的飲食限制。 何時該找醫師:當你有中暑或中熱衰竭的症狀,或注意到其他人有相關症狀時,請馬上就醫或找醫師!這可能是很危急或攸關生死的緊急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