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怨深深深…動不了閣揆
- 中國時報 【楊舒媚/特稿】
在古代,國家發生天災地變、飢荒、戰亂、人禍,皇帝得「下詔罪己」。下詔罪己的用意,在於凸顯我是領導人,災難的發生,不論什麼原因、不論是誰的錯,得承受所有責任,「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從新時代的管理學來看,還有形象管理的作用。
八八水災,馬英九至今只肯說出「我們來晚了」,黨內為不犯龍顏,亦只好以「萬事莫如救災急」為他轉圜。可是,民意說話了,民調趴呀趴地趴到了地上,意思就是馬英九做得不夠。也因此,內閣改組成為人民觀察他「罪己」的指標。
可是馬英九做了什麼?他定調人事改組九月再議;因此,電視上公然犯眾怒的薛香川延遲究辦;最後更決定挺住劉兆玄。
內閣改組聲聲慢,「以拖待變」只為築起黨內鬥爭的防火牆。但為時已晚、來時太晚的內閣改組,禁得住民意如流水嗎?
十年前的國民黨怎麼崩盤的?前朝扁政府又如何下台的?人民不是因他們犯一次錯就不原諒,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死不認錯,以及為時太晚的認錯,使民意由寄望變成失望。
馬英九最近到處起立默哀,默哀的時間也愈拉愈長,七秒、十秒、十三秒……但人民看到的是什麼?一群造成災民哀痛的官員,在災難發生後半個月,在災民的呼喚聲中默哀。更深的痛是,如此深的民怨、那麼重的痛,卻連一個閣揆都動不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