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久間神社
日治時期於今花蓮縣秀林鄉天祥(タビト(塔比多)社,戰後改稱天祥)建有佐久間神社(根據昭和18(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佐久間神社於大正12(1923)年12月8日鎮座,無格社,祭神為大己貴命、佐久間左馬太,例祭日為每年的1月28日),為紀念第5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明治39(1906)年4月11日至大正4(1915)年5月1日在職,於卸任後同年8月15日逝世,雖然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於太魯閣戰役期間(1914年6月26日視察時)曾經不幸發生墜崖,但此與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死並無關聯,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負傷後繼續待在位セラオカ(西拉歐卡)社附近的司令部指揮作戰,同年8月10日並於該處舉行歸順式,同月13日班師回台北)而建,於大正5(1916)年5月1日開工,不過只動用研海支廳警備員(利用閒暇時間),造成工事耗時許久,神社原址為今天祥文天祥公園,除石燈籠「竿」部份以外,原神社駁崁似乎仍被保留下來。
p.s 佐久間左馬太是日治時期在台灣唯一建有神社祭祀的前台灣總督,不過日本本土似乎未建有專門祭祀他的神社,而在他擔任台灣總督之前的前兩任的台灣總督-乃木希典(明治29(1896)年10月14日至明治31(1898)年2月26日在職,大正元年9月13日殉死),及兒玉源太郎(明治31(1898)年2月26日至明治39(1906)年4月11日在職,於卸任後同年7月23日逝世),於日本本土都建有專門祭祀的神社
專門祭祀乃木希典的乃木神社可參考 http://www.nogijinja.or.jp/yuisho/main.html 、http://www.nasu-nogijinja.jp/ 、http://www.geocities.jp/kyo_nogi/?_360safeparam=1506625 、http://5.pro.tok2.com/~tetsuyosie/yamaguchi/simonoseki/nogi/nogi.html(而今韓國首爾也曾經建有乃木神社(屬於京城神社之「攝社」)
兒玉神社位於日本神奈川縣藤沢市的江の島,創立於大正7(1918)年,最特殊的是拜殿前一對來自台灣的狛犬,其採用台北產之觀音山石所雕刻,為中國南方式石獅造型,是由第13任台灣總督石塚英藏(昭和4(1929)年7月30日~昭和6(1931)年1月16日在職)於昭和5年11月所奉獻的,台座下方並刻有「臺灣總督石塚英藏」,可參考 http://5.pro.tok2.com/~tetsuyosie/kanagawa/fujisawasi/kodama/kodama.html ,另外,兒玉源太郎的出身地-山口縣周南市也建有兒玉神社(可參考 旅的火車頭 http://blog.xuite.net/jin.ishin/train/18506671 )
步道最上方刻有文天祥之正氣歌(1966年7月所建),而文天祥公園自落成至今並無太大改變(2006.10.8)
位於階梯右側從下方起算約第20階處右側看似一般的樹叢(2008.12.28)
竟然殘存著石燈籠「竿」部份(2008.10..28)
石燈籠竿部份近貌(2008.12.28)
石燈籠竿部份另兩面(2008.12.28)
可看出此石燈籠竿部份下半部呈「ㄦ」字型,而此石燈籠現存部份只有圖中所看到的,但是罕見的在石燈籠竿部份上並無任何刻字也看不出遭抹除的痕跡(2008.12.28)
位於階梯中段平台處的第二代文天祥像(2006.10.8)
文天祥像左側平台(2008.12.28)
文天祥像右側平台(2008.12.28)
文天祥像右側平台處疑似神社建物遺跡(2006.10.8)
疑似神社建物遺跡的另一角度(2008.12.28)
此不明物下方還留有兩個孔、中間一個孔(位於上張圖的左側位置),而上方小孔不甚明顯(2006.10.8)
文天祥像右側平台十分完整的駁崁(日治時期所留下?)(2006.10.8)
步道旁駁崁疑似原佐久間神社建築部份(2006.10.8)
從文天祥像遠脁天祥祥德寺方向(2006.10.8)
天祥前方的綠水步道(合流~綠水,長約2公里,為日治時期開闢的「合歡越警備道」之一部份),步道位於圖片中央位置(2008.12.28)
取自於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的佐久間神社舊照片(原收錄於昭和8 (1933)年出版的「東臺灣展望」),可看出佐久間神社的鳥居造型相當特殊,「貫」部份凸出(超越兩側柱部份),符合「鹿島鳥居」 及「宗忠鳥居」 的特徵,若可以確定「貫」與「柱」交會部份有「楔」加以固定,則屬於後者,不過此圖看不出有「楔」部份存在(也有可能是被注連繩遮住了)
以佐久間神社為背景的繪葉書(取自於網路)
以佐久間神社為背景的繪葉書(翻拍自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原日治時期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由潘昭安提供)
取自於海外神社(跡地)に関するデータベース 神奈川大学 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 http://www.himoji.jp/database/db04/index.html的佐久間神社拜殿舊照片(原收錄於 辻子実 所著、新幹社於2003年出版的「侵略神社」),拜殿後方有階梯可通往本殿,而佐久間神社的社紋採用的是佐久間氏的家紋 - 「丸の内に三引兩」(http://www2.harimaya.com/sengoku/html/sakuma_k.html )
取自於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的佐久間神社本殿舊照片(原收錄於大正12 (1923)年出版的「東宮殿下奉迎記念寫真帖」),可看出本殿為「流造」之變形(多了「千木」及「勝男木」)
由吉田初三郎於昭和10(1935)年所繪製的「大太魯閣交通鳥瞰圖」(翻拍自遠流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的「台灣鳥瞰圖 1930年代台灣地誌繪集」),可看出佐久間神社之相對位置,而深水溫泉於戰後改稱為文山溫泉,而萩坂則原為西奇良社
翻拍自昭和8(1933)年出版的「佐久間左馬太」所收錄的佐久間總督追懷記念碑舊照片(位於角板山,今桃園縣復興鄉),而佐久間總督追懷記念碑與佐久間神社並列為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兩大記念物,此碑於昭和6(1931)年9月19日舉行除幕式
翻拍自昭和8(1933)年出版的「佐久間左馬太」所收錄的佐久間總督追懷記念碑碑文舊照片
佐久間總督追懷記念碑改建的「復興亭」
佐久間神社
日治時期於今花蓮縣秀林鄉天祥(タビト(塔比多)社,戰後改稱天祥)建有佐久間神社(根據昭和18(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佐久間神社於大正12(1923)年12月8日鎮座,無格社,祭神為大己貴命、佐久間左馬太,例祭日為每年的1月28日),為紀念第5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明治39(1906)年4月11日至大正4(1915)年5月1日在職,於卸任後同年8月15日逝世,雖然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於太魯閣戰役期間(1914年6月26日視察時)曾經不幸發生墜崖,但此與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死並無關聯,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負傷後繼續待在位セラオカ(西拉歐卡)社附近的司令部指揮作戰,同年8月10日並於該處舉行歸順式,同月13日班師回台北)而建,於大正5(1916)年5月1日開工,不過只動用研海支廳警備員(利用閒暇時間),造成工事耗時許久,神社原址為今天祥文天祥公園,除石燈籠「竿」部份以外,原神社駁崁似乎仍被保留下來。
p.s 佐久間左馬太是日治時期在台灣唯一建有神社祭祀的前台灣總督,不過日本本土似乎未建有專門祭祀他的神社,而在他擔任台灣總督之前的前兩任的台灣總督-乃木希典(明治29(1896)年10月14日至明治31(1898)年2月26日在職,大正元年9月13日殉死),及兒玉源太郎(明治31(1898)年2月26日至明治39(1906)年4月11日在職,於卸任後同年7月23日逝世),於日本本土都建有專門祭祀的神社
專門祭祀乃木希典的乃木神社可參考 http://www.nogijinja.or.jp/yuisho/main.html 、http://www.nasu-nogijinja.jp/ 、http://www.geocities.jp/kyo_nogi/?_360safeparam=1506625 、http://5.pro.tok2.com/~tetsuyosie/yamaguchi/simonoseki/nogi/nogi.html(而今韓國首爾也曾經建有乃木神社(屬於京城神社之「攝社」)
兒玉神社位於日本神奈川縣藤沢市的江の島,創立於大正7(1918)年,最特殊的是拜殿前一對來自台灣的狛犬,其採用台北產之觀音山石所雕刻,為中國南方式石獅造型,是由第13任台灣總督石塚英藏(昭和4(1929)年7月30日~昭和6(1931)年1月16日在職)於昭和5年11月所奉獻的,台座下方並刻有「臺灣總督石塚英藏」,可參考 http://5.pro.tok2.com/~tetsuyosie/kanagawa/fujisawasi/kodama/kodama.html ,另外,兒玉源太郎的出身地-山口縣周南市也建有兒玉神社(可參考 旅的火車頭 http://blog.xuite.net/jin.ishin/train/18506671 )
步道最上方刻有文天祥之正氣歌(1966年7月所建),而文天祥公園自落成至今並無太大改變(2006.10.8)
位於階梯右側從下方起算約第20階處右側看似一般的樹叢(2008.12.28)
竟然殘存著石燈籠「竿」部份(2008.10..28)
石燈籠竿部份近貌(2008.12.28)
石燈籠竿部份另兩面(2008.12.28)
可看出此石燈籠竿部份下半部呈「ㄦ」字型,而此石燈籠現存部份只有圖中所看到的,但是罕見的在石燈籠竿部份上並無任何刻字也看不出遭抹除的痕跡(2008.12.28)
位於階梯中段平台處的第二代文天祥像(2006.10.8)
文天祥像左側平台(2008.12.28)
文天祥像右側平台(2008.12.28)
文天祥像右側平台處疑似神社建物遺跡(2006.10.8)
疑似神社建物遺跡的另一角度(2008.12.28)
此不明物下方還留有兩個孔、中間一個孔(位於上張圖的左側位置),而上方小孔不甚明顯(2006.10.8)
文天祥像右側平台十分完整的駁崁(日治時期所留下?)(2006.10.8)
步道旁駁崁疑似原佐久間神社建築部份(2006.10.8)
從文天祥像遠脁天祥祥德寺方向(2006.10.8)
天祥前方的綠水步道(合流~綠水,長約2公里,為日治時期開闢的「合歡越警備道」之一部份),步道位於圖片中央位置(2008.12.28)
取自於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的佐久間神社舊照片(原收錄於昭和8 (1933)年出版的「東臺灣展望」),可看出佐久間神社的鳥居造型相當特殊,「貫」部份凸出(超越兩側柱部份),符合「鹿島鳥居」 及「宗忠鳥居」 的特徵,若可以確定「貫」與「柱」交會部份有「楔」加以固定,則屬於後者,不過此圖看不出有「楔」部份存在(也有可能是被注連繩遮住了)
以佐久間神社為背景的繪葉書(取自於網路)
以佐久間神社為背景的繪葉書(翻拍自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原日治時期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由潘昭安提供)
取自於海外神社(跡地)に関するデータベース 神奈川大学 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 http://www.himoji.jp/database/db04/index.html的佐久間神社拜殿舊照片(原收錄於 辻子実 所著、新幹社於2003年出版的「侵略神社」),拜殿後方有階梯可通往本殿,而佐久間神社的社紋採用的是佐久間氏的家紋 - 「丸の内に三引兩」(http://www2.harimaya.com/sengoku/html/sakuma_k.html )
取自於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的佐久間神社本殿舊照片(原收錄於大正12 (1923)年出版的「東宮殿下奉迎記念寫真帖」),可看出本殿為「流造」之變形(多了「千木」及「勝男木」)
由吉田初三郎於昭和10(1935)年所繪製的「大太魯閣交通鳥瞰圖」(翻拍自遠流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的「台灣鳥瞰圖 1930年代台灣地誌繪集」),可看出佐久間神社之相對位置,而深水溫泉於戰後改稱為文山溫泉,而萩坂則原為西奇良社
翻拍自昭和8(1933)年出版的「佐久間左馬太」所收錄的佐久間總督追懷記念碑舊照片(位於角板山,今桃園縣復興鄉),而佐久間總督追懷記念碑與佐久間神社並列為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兩大記念物,此碑於昭和6(1931)年9月19日舉行除幕式
翻拍自昭和8(1933)年出版的「佐久間左馬太」所收錄的佐久間總督追懷記念碑碑文舊照片
佐久間總督追懷記念碑改建的「復興亭」